9月6日,采访团在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记者 董剑南摄
(资料图)
工业质检、自动驾驶、语音交互……随着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式各样人工智能应用进入生产生活、赋能千行百业。9月6日,在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的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以下简称西安智算中心),西部“最强大脑”每秒30亿亿次的算力速度,让“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活动媒体采访团惊叹不已。
算力指每秒钟能够处理的信息数据量,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作为西部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西安智算中心算力规模达300P,相当于150万台家用电脑的计算能力,24小时可处理数十亿张图像、数千万人的DNA数据和10年自动驾驶数据。今年6月,西安智算中心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名单。
“中心以‘自主创新的人工智能软硬件基础设施’为支撑,为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精准可靠的模型训练和推理服务,形成了人工智能‘政产学研用’闭环。目前,中心已与全国180余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输出涉及多行业解决方案179个,开展科研项目16个,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速赋能。”西安智算中心首席运营官张云鹏说。
千年古都正焕发出科创活力。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组网到载人深潜,从复兴号奔驰到C919大型客机翱翔,无不闪耀着“西安科技”的身影,西安“科创之城”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继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后,西安成为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标志着西安科技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目前,丝路科学城已系统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式发展,聚集企业40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7家、规上工业企业115家。”在丝路科学城展厅,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西安高新综保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史康度热情地向采访团介绍丝路科学城的建设进度和未来规划。
作为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的丝路科学城,重点打造“科学、科创、产业、服务”四大圈层,梯次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高校院所、高能级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进一步释放硬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硬科技产业实力。
在位于秦创原·沣东先进制造产业园的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团看到,生产车间全自动激光调阻机正开足马力生产薄膜铂电阻传感器芯体。
砺芯慧感是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罗剑“薄膜温度与压力传感器”项目科研成果孵化的科创公司,研制的产品解决了我国传感器关键技术问题。
相关研究已在实验室论证十余年,但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的担忧,让罗剑迟迟未迈出转化关键一步。2022年2月,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支持下,罗剑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落地孵化。
厂房租金减免、专人引导项目申报、科技经纪人牵线对接市场……一系列政策扶持让砺芯慧感驶入发展“快车道”,一跃成为行业细分领域排头兵。罗剑表示,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帮他摆脱了束缚,加速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不只是砺芯慧感,在秦创原引领下,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西安科创潜能加速释放,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14亿元、增长3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0431家和10186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总数达到104家。
8月3日,装载着50个集装箱20兆瓦光伏组件的中欧班列(西安—塔什干)陕乌经贸合作隆基绿能光伏组件出口专列首发,助推中亚地区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总部位于西安的隆基绿能锚定产业发展前沿,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和持续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2021年4月至今,隆基绿能已先后14次刷新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世界纪录,攀上光伏技术创新顶峰,其业务遍及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6月,隆基绿能年产100吉瓦单晶硅片及50吉瓦单晶电池项目在西咸新区开工建设,成为隆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产能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光伏生产基地。
以隆基绿能为依托,西安充分发挥创新优势与市场竞争力,全力推进千亿级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建设。
将科教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西安正以“双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牵引,建好用好秦创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中作出西安贡献。
(记者 董剑南 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