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12月5日,北京市发布《养老志愿服务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对养老志愿服务的岗位设置、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和激励机制进行明确规定。《工作指引》显示,在志愿者群体中,低龄老人是养老志愿服务开展的重要力量,相关专家表示,低龄老人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既能预演未来的生活状态,也能提升自我照顾能力。而此次《工作指引》发布后,也将广泛应用于北京市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为全市养老志愿服务规范开展提供实践参考。


(资料图)

划分两类志愿服务岗位

北京商报记者在阅读文件后发现,本次发布的《工作指引》由养老志愿服务指引和典型案例两部分组成。其中,指引部分注重实操性,全流程梳理养老志愿团队组建、岗位设置、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志愿服务开展、记录、服务评价、服务保障和激励等环节。

据《工作指引》显示,养老志愿服务岗位分为普通和专业两类。普通养老志愿服务岗位主要分为电话探访、入户探访、生活照顾、家政服务、扶助出行、餐食配送、陪伴慰藉、文化娱乐、科技助老、常态化疫情防控等类型。

专业养老志愿服务岗位则主要分为医疗咨询、理疗康复、护理指导、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教育培训、金融咨询、应急救援、社会工作等类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专业养老志愿岗位要求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提供服务的志愿者需受过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具有相关从业资格与职业资质。而通过上述方式分类设定服务岗位、明确志愿服务内容,也将为开展后续养老志愿者招募工作奠定基础。

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会长黄石松看来,相比其他志愿服务,老年志愿服务从服务内容到服务性质均具备特殊性,对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较高。

志愿者覆盖全年龄段

除岗位职责划分之外,《工作指引》还明确了对养老志愿者的招募程序。

根据《北京市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要求,志愿者招募可以采取公开与定向、常态与紧急、面向个人与面向集体招募相结合等形式。招募信息包含志愿服务项目情况,志愿者数量、岗位要求和报名方式等。同时,鼓励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发布招募信息。

民政局最新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北京市通过“ 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超过458.1万人,志愿服务团体7.7万个。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并非只有一小部分人可参与。据《工作指引》显示,服务提供者应是覆盖全年龄段的志愿者,中老年、青少年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力量均可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工作。其中,由于低龄老人身体相对健康,有更多空闲时间与精力,且老年人之间代沟较少,与被照顾老人易产生精神共鸣,成为养老志愿服务开展的重要力量。

黄石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较而言,虽然低龄老人较为年轻,但这一群体也已进入了老年期,他们更加了解老年人在心理、身体需求上的特殊性,共情之下更容易建立起沟通。“实际上,低龄老人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能提前熟悉他们的未来状态并进行预演。同时,随着低龄老人对志愿服务内容的熟悉,他们也能提升自我照顾的能力,有助于保持自身的健康状态并接受衰老。”

明确志愿者培训、激励机制

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前培训……《工作指引》也对志愿者培训内容作出规定。从熟悉养老政策到了解老年人护理及慢病管理的相关知识,养老服务志愿者需在上岗前接受完成各类培训。而为维护志愿者服务热情,《工作指引》还提出了相应养老志愿服务激励措施。

如有关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养老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对有良好养老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可提供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优待;鼓励城市公共交通部门给予票价减免优待等。

此外,养老志愿服务组织或团队也可依托志愿服务记录,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机制,让志愿者可以在自己积累的养老志愿服务时数内,得到他人的无偿服务,或兑换相应的服务或实物,而这一机制也将持续提高低龄老人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热情。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