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元平元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征召入朝,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的尊号。“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

在我国的民间流传着很多的谚语,它们通俗易懂,又蕴含着令人深思的道理。但也有很多谚语让人摸不透头脑,为啥“子女越有出息越容易断香火”?并非迷信,真实原因现实又无奈。

孩子越有出息,见过的世面就越广,观念就会发生改变。观察身边的一些不婚、不孕主义者,不难发现他们身上都有很相似的一点,那就是思想比较开放。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认为,如果不生孩子,自己的人生会更加自由,有更多的选择,自己也可以大胆去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东西,比如说事业、财富等。

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一些西方观念的理想,淡化了对于子嗣、“香火”的追求。有了跳出固有局面的勇气,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事物,做出一些异于常人的选择或者决定。而付出的东西和收获的东西是成正比的,一个人愿意付出的东西越多,自然收获的东西也就越多。

如果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让自己成绩优秀,能力突出,那么长大后进入社会,也会获得比平常人更好的工作岗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出息的孩子”。但这样优秀的人,往往也“容易断香火”。首先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找对象的渠道。如果一个人一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同龄异性的,而没有认识异性、了解异性的机会,想要结婚生孩子就是难上加难。

第二个原因,专心工作的人往往闲暇时间会比较少。就算认识了合适的异性,有了结婚的打算,但工作太忙没有办法一直陪伴在对方,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感情迟早会淡化,这不仅是耽误自己,也是耽误另外一个人,所以很多忙于工作的人不敢谈恋爱。忙于工作的人往往事业心很重,他们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所以有时候不是他们不想要孩子,而是客观条件确实让人十分无奈。

有一些人在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深造之后,会对人生产生一种新的认识,或许他们在某一瞬间觉得有些孤独,觉得没有后代的生活有些不完整。但是更多时候他们认为,人生就是自己的,自己奋斗了半辈子之后,还需要为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头疼,甚至需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这种日子在他们看来是“可怕的”,也是他们一直避免的生活。

在他们看来,自己一个人生活会过得更好,没必要为了一个孩子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对于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超过了对于自己家庭的追求。在他们眼里,孩子更像是一种生活上的“拖累”,或许会有人有疑问,那这些人老了怎么办?谁给他们养老送终呢?实际上,如果他们在年轻时有了足够多的积蓄,那么他们晚年的时候当然可以自己请一个保姆,或许比自己孩子照顾得还用心。

当然,他们内心会不会感觉孤单,会不会后悔自己之前的决定,这是旁人管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越有出息的人,越容易断香火”的原因。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传宗接代,把自己的血脉传承下去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有很多人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毕竟自己家里也没有东西需要自己去继承,那么有没有孩子对于自己来说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不可否认,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的,等到自己老了之后可以有所依托,享受一下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是传统思想里想象关于家庭幸福的场景。但也应该尊重其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些人是出于客观原因,无奈之下才选择不结婚生子,也有的人单纯不想结婚生子。如果传宗接代和实现人生理想只能二选一,你会怎么选择呢?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