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社会吃饭就是人民的头等大事,毕竟那个时候的人民生活水平不像现在这么便利和繁荣,中国古代也一直都有重农抑商的国家发展政策,这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表现。


(资料图片)

由于宋朝是在战乱之中建立的,所以宋朝时期的农业发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非常的差,所以宋朝时期人民的吃饭问题就更加的迫切,面对粮食陈化就更加的重视,宋太宗曾经就说过“国家大本,食足为先。”为了防止粮食因为陈化而浪费宋朝政府推出了非常多的解决措施。

一、天灾导致的粮食陈化危机

首先,什么是粮食陈化?指的是在长时间储存粮食时,由于粮食中酶活性降低,化学性状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粮食变质。而且粮食变质问题在宋朝非常的严重。

宋朝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先进的耕种技术,对于粮食的种植也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粮食收成本来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再加上粮食陈化宋朝的粮食储备不容乐观,一旦储备粮出现问题,轻则引起物价上涨,重则出现社会动荡军心不稳等等社会恐慌。

那么宋朝粮食陈化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水灾的危害

第一个就是水灾,与现在社会不同的是在宋朝时期,国家的粮仓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南方地区的,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在唐朝灭国以后形成了各方割据势力纷争不断的局面,最明显的就是五代十国的乱世,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纷争以后,宋朝异军突起,攻陷了后周成立了宋朝。

虽然宋朝政权成立了,可是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燕云十六州还掌握在契丹人手里。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宋朝的粮仓大部分设在了南方地区,在南方设立粮仓有一个十分棘手的麻烦,南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都不利于粮食的储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换成“水能养粮亦能废粮”也是同样适用的,自古以来对于南方城市的印象都是水资源丰沛,只不过这一优点在粮食的储存方面反而成了最大的威胁。

水资源丰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水资源丰沛的另一个连带问题就是南方的空气湿度大,粮仓就很容易受潮,粮食也更容易发霉、发芽,这样一来储存起来的粮食就全都报废了。

如果遇到了降水量较大的季节还会出现洪水灾害。宋朝统治时长有320年,其中记录在册的水灾发生的次数就高达465次,水灾频发不仅粮仓会受到影响,也会造成农作物收成减少。

2、火灾的危害

第二个原因就是火灾,与水分不开的就是火,宋朝时期不仅是水灾频发,火灾也是一个大隐患,据《宋史》记载两宋时期一共出现了二百多起火灾。

宋朝是我国古代史上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为数不多的重视商业发展的朝代。商业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飞速增长这是必然的,经济增长了人口也会随之增长,房子也会越建越多。

众所周知的古代时期我国的房屋结构都是木制为主的,两宋的火灾这么频发与这样的建筑形制可以说是有莫大的关系。既然人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木制的,那么用来建造粮仓的材料必然也少不了木头,粮食也是一种可燃物,一旦发生火灾粮仓的损失就是不可估量的。

二、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陈化危机

除了天灾以外的人为因素也是导致粮食陈化的一大原因,无论是粮食的种植还是收购储存都离不开人类的参与,难免会出现一些害群之马,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1、人为掺假

人为掺假有两个作案的高发时段,一个是在收购阶段。建立粮仓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粮食,所以宋朝时期国家就会出高价收购粮食,有一些农户就会在粮食里面掺杂很多杂物或者是直接掺水,这样就能多卖钱了,只不过这些农户却不清楚这么做的危害有多大。

粮食在干净干燥的环境下确实可以长时间的储存,可是一旦有掺杂物,就有可能会滋养很多的微生物,进而发生虫食、霉变、陈化等等,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只要出现了局部的陈化变质慢慢地整个粮仓都会被同质化,也就代表着这个粮仓所储存的粮食全都浪费了。

第二个阶段就是运输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押送粮食的士兵有可能会有作奸犯科的行为,偷卖储存粮就是他们中饱私囊的方式。粮食被偷卖以后就会有被发现的危险,所以这些士兵就会用其他的杂物掺杂到粮食里面来掩盖自己犯罪的事实,这样做的后果和农户掺粮是一样的性质。

2、管理不善

粮食不管怎么说都是属于食品类,大家也都知道只要是食品那么就会有保质期的限制,一旦超过了保质期食品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不再适用于食用,粮食也是一样,在《救荒活民书》中就有说到“过三年以上则不可食,不于饥荒之时粜钱,它日易新则终化尘埃而已。”

所以说粮食的保质期也是影响粮仓储存的因素,在书中也提到了,粮食的储存期一般不会超过三年,过了三年以后粮食必然陈化,最后与尘埃无异。

粮食的储存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及时地查看粮仓情况,保持通风干燥等等也是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的,只不过人的天性之中有着懒惰,难免会有管理人员疏于职守的情况,这也是粮仓面临的一个危机。

三、政府对于粮食陈化的解决办法

出现问题的原因既然已经找出来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寻求解决办法了,虽然粮食陈化是必然的结果,可是延缓陈化速度,增长保质期还是有法可循的,为此两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最后找到了方法,在粮食的储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粮仓修建要精益求精

既然天气原因是造成粮食陈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先考虑的就是如何避免。防水方面所采用的措施就是在粮仓选址的时候就一定要选在气候干燥,地势较高的地方,除了选址要好以外,对于粮仓的排水系统也要重点考虑,每一处粮仓的周围都要修建完善的排水系统,还要种植绿植来降低夏季的温度,粮仓内部的建设就更加的讲究了:

“下砌以砖,复铺以板,外缭以墙,复包以砖。”这样纷繁复杂的粮仓建筑形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粮仓内部的空气干燥,也有效地防止了外部雨水的浸透。

在南方的粮仓修建上更是复杂至极,除了以上基本的结构以外,还要在粮仓的底部建造大梁,让粮食和地面没有接触,这样粮食就不会发生底部变质进而影响整个粮仓的粮食储存。

粮仓修建好了可以投入使用,不过后期的养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每一年政府都要拨付大量的资金用于粮仓的维护。

2、解决因为火灾和日晒不够导致的粮食陈化

“若爆晾不以时,至有损败者,计所损败作脏论。”这是《宋刑统》中关于因为日晒不够而导致粮食陈化所作出的刑罚规定,可见因为日晒不够而导致的陈化粮在宋朝是非常严重的,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只惩罚也是没用的,还要有对策才行。

为了解决晾晒不足宋朝政府在粮仓管理法还规定了粮仓的管理员必须定时定量地晾晒粮食,定期的进行杀虫事宜等等,在很大的程度上也缓解了粮食因为受潮而陈化。

日晒不可缺少防止火灾也是必不可少的,粮仓附近禁火是必然的,其次就是成立了“潜火队”专门负责粮仓的防火救火事宜,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期的“消防员”。

3、对人为原因的应对策略

天灾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人为却是可以杜绝的,对于农户掺杂物一事宋朝十分重视,因为粮食中掺杂而导致的粮仓陈化非常严重,而且还出现了屡教不改的现象,为此宋朝不得不出台了强硬的监管措施,只要发现农户在交粮的时候出现掺杂现象那么轻则100大板,重则追究责任。

在管理官员方面宋朝更是严惩不贷,农户掺假只不过是个别现象,毕竟农户都是社会基层的人民,也不敢公然的和政府对抗,可是管理人员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权利,也有条件从中作梗,所以要想从根源上解决掺假问题,管理人员才是重中之重。

情节较轻的违法官员会受到罚俸禄或者免职的惩罚,对于情节严重的官员则是杖刑或者是死刑,有了这些措施的防护在粮食的收购过程中掺假造假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因为掺假而造成的粮食陈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减少。

4、定期推陈出新

粮食就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储存,可是保质期也是一大难题,为了能够保持粮仓的运营,每到一定的年限宋朝政府就会把陈年粮食拿出来赈灾,然后再收购新的粮食填充粮仓,这样一来不仅陈年粮食不会浪费,灾民有救济粮可以续命以外,朝廷的粮仓也能一直保持更新换代,没有“过期粮食”的沉积。

经过宋朝政府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宋朝粮食陈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不仅解决了宋朝人民的“吃饭”问题,更是后来宋朝创造出强大文明社会精神社会的重要原因,宋朝的繁荣也是得益于强大的井然有序的粮食储备制度。

参考文献:

[1] 《兰州学刊》张显运 2014.

[2] 《宋会要辑稿》 徐松辑

[3] 《宋刑统》

[4] 《救荒活民书》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