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三十万,以赵云、邓芝为先锋,出师北伐。诸葛亮这次北伐是历次中最顺利的一次,一路夺关斩将,直逼长安,魏军连边败退。魏无将可用,曹睿不得不再次起用司马懿。司马懿尽起南阳兵马共十五万,拟至长安与曹睿会合后迎击蜀军。司马懿在中途闻知孟达造反,害怕时间来不用,中途取道率军直扑新城,剿灭了孟达,平息了叛乱。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马谡死的是有点冤。首先我们来看当时的军事形势。马谡的军队加上魏延的总共两万,而司马懿则领军十五万。从数量上来说,对比悬殊,街亭根本就是守不住的。诸葛亮一向料事如神,岂能不知司马懿要来时所带的兵会少?这点诸葛亮肯定是想到了,但他只要马谡当道下寨,其目的是即使守不住,也当延缓魏军进军,这样他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谋划。如果守住了,再考虑是否进军;如果守不住,也会有充足的时间撤军。遗憾的是马谡未听进去,恃才逞能,让一场没有悬念的败仗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落了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第二。
马谡确实该死,而且是在自己找死。但为什么要说他死的有点冤呢?首先,司马懿复出、孟达失败,战场上的形势已经直转急下,诸葛亮已知胜算不多,他守街亭目的实际上是赢得时间撤退。因为有很多战利品如粮草是要运走的,要不后面又为何会冒险做“空城计”呢?
其二,诸葛亮斩马谡多少还是有点私心的。他作为一个指挥员,无论是在用人上,还是在用兵上,失街亭总是有自己的责任。斩马谡虽为正军纪,但或多或少也有点推责的嫌疑。
其三,斩马谡其实也是一种威慑,主要还是做给魏延看的,因为包括魏延在内,不服他的人还是在有人在。因为他向来是以料事如神著称,马谡没有听他的丢失了街亭,就是一个证明,他要大家相信他的决定总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再次树立威信。当然,他高风亮节,最后还是上表进行了自贬。
其四,从人情的角度,马谡似可赦免。昔日在一次伐魏时,李严为运粮官,他有一次粮草不能按时运到,害怕受到诸葛亮军法责罚,便谎称东吴来犯,诸葛亮便中途撤了军。诸葛亮回成都后得知此事,非常气愤。后主刘禅让重重治罪,诸葛亮言不可。原因是李严是先帝托孤之臣。这便被免了职,而又让其子李丰代父职,随军任事。若将此事与马谡失街亭相比,马谡似可饶恕,或是马谡份量不够之缘故吧。
据此,马谡死的多少还是有点冤了,当然,若是他自己找死了,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