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两文,我们谈了底层文人的上进之路问题。本文继续谈论这一问题,也即封建社会的驾驭之术。驾驭术无非是平衡、忠己。何为人才?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才是人才。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驾驭术。
【资料图】
其实这也没啥,咱们老百姓也是如此,跟我一个床的老婆(老公)是老婆(老公),睡在别人床上的那就是仇人了。其实这也是人的人性之一“控制”,无论是上下级、夫妻间、朋友间甚至儿童都是如此。因此,没必要一提这些就是不好,要知道你觉得不好的同时,你对亲人、朋友其实在很多情况也是如此心理。
闲言少叙。康熙和张居正都是明君、名臣(名臣中的权臣),都对朝政有很大的决定权、对同僚升降都有决定权。为此,对于这一问题对他们的批评,有些人可能会心有不满。我只能说批评他们不等于否定他们,连神仙自古至今都可以任人评论,更何况凡人?
清承明治,治河也是如此,靳辅、陈潢的治河之法缘于大明潘季训
清朝面临的黄河问题,与明朝非常类似。
其一,黄河夺淮造成两条大河时常发生灾难,自从改道后数百年的时间,历经无数英雄人才治理都没有成功的办法。明朝的潘季训可以说初步找到了办法,但可惜并没有成为一种共识。这也是到了康熙朝靳辅、陈潢的治河政策没有得到主流支持的原因之一;
其二,自朱棣北上定都之后,运河成为政权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为此,明清时期更主流的思想是“先保运河再治河”,从潘季训开始“先治河方能保运河”的思想成为次主流。而康熙之所以最终对靳辅和陈潢下手,也是因为“先保运河”思路使然。历史真的很相像,潘季训四次治理黄河中第二次也被免职,免职他的人乃是张居正,张居正的思维也是如此。
黄河夺淮从何处算
那么,黄河夺淮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三种主流思想。
其一是潘季训认为的1077年。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澶州(河南濮阳)段黄河决口,分为南北两流,一条继续北上直接进入永济渠,一条南下夺了淮河水道。
其二是杜充作孽。金兵南下,为了防止沧州城内的燕人(燕云十六州地区的人)做内应,杜充作为沧州军事主管命人尽杀燕人。从沧州南逃后,杜充为了能够摆脱金兵阻拦,扒开黄河大堤,黄河之水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由此夺了淮河故道。自此,黄河水数次改道。由此造成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百姓二十多万人被淹死,千万百姓流离失所。
其三是1194年(金明昌五年、南宋绍熙五年)河南新乡地区黄河决堤,河水东流入梁山泊,一部分从黄河河道继续行走,主体河水融入泗水夺淮河河道,在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的云梯关入海。
那么,京杭大运河对于政权的重要性,我们就不用说了。没有京杭大运河运粮,京城的达官显贵们怎么活?没有京杭大运河这个南北交通动脉,经济发展都会受到重要影响。
康熙对治河极端重视的原因有别于明朝地方:三藩之乱和中原治理的民生问题
康熙朝黄河、淮河水灾爆发次数非常频繁,运河为此也出现各种问题,由此对清廷的生存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康熙对治河问题非常看重。但清初,三藩之乱比治河更紧迫。
因为藩王势力形同国中之国,且对汉人不放心,削藩问题一直是康熙的心病。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令下达之后的11月份,平西王吴三桂就从云贵地区东进湖南造反。之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也跟着造反。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之子吴世璠自杀。这八年应该是清廷最为危险的时间。
因为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正好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正是三藩之乱时期,治河资金短缺是常态,靳辅和幕宾陈潢对此也很理解,经常主动给皇帝省钱。因此,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前,靳辅的工作阻力比较少。然而,之后因为康熙在诸多方面对靳辅的工作产生不满。其根本还是一个字“钱”。
为了应对“三藩之乱”、为了防止再有人造反,康熙对于民生和官生都非常重视。在“处理三藩”时,官员的工资和福利很多都是“折半”给付,对于贪官还好说,苦了很多清官。官员在那时苦,百姓更苦,为了军费能做的事情都做了、能榨的也都榨了。由此,三藩之乱平灭后,对民生问题康熙非常重视。
靳辅、陈潢悲剧形成的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
康熙对于治河问题的重视当然是好事儿,但问题怀旧坏在皇帝一言九鼎,特别是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情况下。清朝的皇帝在治国教育上非常好,清朝无昏君一说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康雍乾三位皇帝亲力亲为。
康熙和乾隆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因为重视治河,康熙没少看相关图书,也没少和各类治河名臣交流、切磋,久而久之,对于靳辅(陈潢)的治河理念从认可到怀疑最终到否定。当然,其中也有靳辅、陈潢对自己治河理念的顽强坚持。
再加上当时权臣明珠势力开始膨胀,康熙作为皇帝对于自身权力的把控处于“非理性状态”,为此,他选择了一条明清权力斗争的常规策略,这一策略张居正对靳辅、陈潢的偶像潘季训也做过。
下文我们就具体聊聊这一问题。
靳辅之死、康熙之悲,有才能有性格的能臣总是悲哀晚年
明清治河名臣系列一
陈潢之死:底层文人上进路被谁阻断,并论左宗棠何以幸运
明清治河名臣系列二
大明技术官潘季驯与严嵩、张居正的缘
明清治河名臣系列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