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参与太多无关己身的事情,或者越是做了太多亏心事,自然越害怕鬼怪影响己身。尽力去补救,却全都是无用功。
【资料图】
古人借此总结出俗语:“烧的香多,惹的鬼多”,原因就在于此,这和迷信没什么关系,完全是人性使然。
人性:多管闲事儿
古人所谓的“烧的香多”,其中一层含义便是管的闲事太多,最终招惹太多“鬼怪”,祸及己身。
袁盎,汉初时楚国人,西汉名臣,一生为官高至齐国国相、吴国国相、楚国国相等职务。
此人对维护礼制坚定的拥护,遇到不合朝廷规矩的事,无论分内分外,都必将一管到底。
因此这样的性格,皇帝虽然经常被他冲撞,却也从来没有放在心上。毕竟袁盎一心为国,这是人人皆知的事。
只不过袁盎最不该干涉皇位传承之中,哪怕是好心,天下最大的权力交接,也不是他能够参与的。
时间回到汉景帝年间,彼时窦太后十分宠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不仅赏赐其大量金银财宝,甚至还屡次请求汉景帝,一定要立梁王为太子。
原本汉景帝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架不住窦太后持之以恒的干涉。后来一次宴会之中,喝高了的汉景帝,高兴之下便承诺要立刘武为太子。
有了窦太后做后盾,再加上皇帝在百官面前亲口允诺,刘武瞬间从原本的低调内敛变得嚣张跋扈。
他似乎已经看到将来当上皇帝,在朝堂上颐气指使的样子,哪怕看到彼时真正有着太子身份的刘荣,也丝毫不放在心上。
这原本是皇家内部的事情,极少有大臣出言干预。甚至有大臣上述了几句谏言,话语也说得十分委婉,可袁盎却用最强硬的姿态坚决抵制。
当太子刘荣被废,窦太后趁机请求确定刘武太子之位时,袁盎上书景帝,直言刘武诸多不合规矩、不合身份的事情。
一怒之下,汉景帝再也不提刘武为太子之事,反倒是立了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武的“皇帝梦”,因为袁盎的干预而破灭。
其实真要说袁盎犯了什么错,也不对。关键是彼时袁盎已经闲居在家,推掉了所有官职。以白身的身份去干预皇室,刘武心中愤恨可想而知。
于是月黑风高杀人夜,刘武悄悄安排杀手,直接将袁盎一家全部弄死。
古人言,烧的香多,惹的鬼多。这不,袁盎烧了太多的“香”,便惹上了刘武这只恶鬼。
人性:多行不义必自毙
古代封建社会中,总不会缺少想要吃人却又鬼鬼祟祟的人。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害怕被他人发现,于是烧香拜佛,祈祷上天保佑。
殊不知多行不义必自毙,没烧一炷香,就代表他们又做了一件坏事。烧的香多,坏事也做的越来越多,注定会惹来鬼怪。
春秋年间,郑武公身死,由长子庄公继位。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于是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装备。
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并对郑庄公说道:倘若不尽早除掉共叔段,以绝后患,等到尾大不掉的局面,郑国将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没想到郑庄公却毫不在意,笑着回答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时间没过多久,果然像郑庄公说的一样,当共叔段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后,共叔段本人也变得越来越狂妄。
不仅肆意侵占周边城池,甚至还羞辱百姓,早已是一副天下地下、唯我独尊的模样。
眼见民众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顶峰,郑庄公出兵攻打共叔段,最终将其驱逐出郑国,并永远不准归来。
情节恶劣的事情做得太多,别说神明不会保佑支持,哪怕普通老百姓,也会十分厌恶。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便拥有再大的权力又如何呢?
古代封建社会中,因为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所以人们寄托于烧香。到了现代社会,模仿古人烧香的情节虽然有所减少,但惹到的鬼怪却不见得会少。
尤其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情况下,坏事做得太多,最终必然将自己送到监狱当中。
君不见哪些“翻车”的名人,曾经不都是光鲜亮丽?可到了最后,只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人们会施以同情?不会,当他们惹来惩罚的时候,大家都会拍手叫好。与其将心思放在烧香拜佛上,倒不如用心思考真正应该关心的地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