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资治通鉴》,读的是司马光的版本,对于我这个历史小白来讲,简直就像看天书,一头雾水,根本看不下去。

再次读《资治通鉴》,是因为儿子,读七年级的儿子开始学历史,他总是问我一些历史问题,我一问三不知,避免尴尬,硬着头皮学一点。

儿子向我推荐了《资治通鉴熊逸版2》,他说:这是老师推荐给我的,小白都能读懂。


(资料图片)

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捧起了这套书,没想到熊逸老师利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了《资治通鉴》。

熊老师的解读并没有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周末,和儿子一起读了《资治通鉴熊逸版2》的246集始皇帝三十四年,秦朝焚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过生日,在咸阳宫办酒席,有七十名博士来给他老人家祝寿。

仆射大人周青臣歌功颂德,赞美秦始皇把诸侯变成了郡县。

因为话太肉麻,一位来自齐地的博士淳于越听不下去了,说郡县制这种凭空创新的制度注定不会太久,要想让帝国长治久安,唯一的办法就是师法古圣先贤,回归封建制。

至于谁对谁错,秦始皇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让大家讨论,而李斯在发言时,有一个观念,社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对焚书提出了具体的办法:

历史档案只保留秦人自己的,只允许博士官掌管,私家藏书都要送交地方官,集中烧掉。有胆敢探讨《诗》《书》的,处死;有胆敢以古非今的,灭族;有官吏知情不报的,和犯人同罪。焚书令颁布三十天后还没有烧掉藏书的,处以黥刑,还要服劳役。医药、占卜算卦和种树等实用技术类书籍可以保留。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就到官吏那里去学。

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获准,焚书事业开始了。

其实,焚书真正的原因有三点;

1、为了文字的统一。

当时的书籍不但都是手抄本,还都是用很笨拙的竹板和木板为材料,就算不烧也很难流传。

要想让国家统一,首先要统一各民族的语言,语言不统一,治理国家存在一定的困难。

统一语言,更要先统一文字,书中的文字统一了,以后民众读书的时候,就轻松很多。

秦始皇并不是把所有书都焚烧掉了,焚烧的大部分都是秦文之外的其他各国书籍,统一了文字,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2、有选择地禁毁

战国年间战乱纷纭,战火已经燃烧了大约两个世纪,流传下来的书籍本来就不会太多。

医药、占卜算卦和种树等实用技术类书籍保留了下来。

秦朝的焚书和西方历史上各种宗教性质的焚书不一样,并不是把古代文献当成异端邪说通通销毁,而是当成文物集中保护,仅限博士级的专业人士查阅,做到秘而不宣也就是了。

3、统一思想,维护社会秩序

从李斯设置的刑罚名目来看,私藏书籍的刑罚是脸上刺字并服劳役,而论《诗》《书》要处死刑,以古非今要灭族,可见焚书反而是三者当中最不重要的一个项目。

在秦始皇和李斯看来,偷藏禁书也无大碍,只要别拿出来讨论就行,更不能拿这些书上的内容来抨击政府。

鲁迅先生曾对“焚书坑儒”做出评价: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从大局看,如果不焚书,战国时代那么多的国家,所用文字不一样,秦国被推翻之后,可能还会再次形成诸国并起的局面,所以秦朝的焚书行为对天下文明统一是有利的。

弊端也有,那就是把战国时代其他国家几百年的智慧结晶摧毁了,诸子百家的学术如果能流传下来,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非常可惜。

秦朝焚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只是《资治通鉴熊逸版2》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文中没有晦涩的文字,读起来毫无障碍,和孩子一起读,更是其乐融融。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三、四、五和秦纪一、二。

熊逸老师旁征博引,抽丝剥茧,带你体验战国末期各诸侯的土崩瓦解,以及大秦帝国的统一与崛起。

兵马俑是秦朝强盛国力的代表,本套书籍封面采用俑绿和佣蓝的标识色,呈现出大秦帝国之气象。

如果你身边有喜欢读书的朋友,可以把这套书推荐给他,让更多人加入这趟跨越数年的旅程。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