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古代更是如此。在笔者看来,绝大数太监不是为贫寒所迫,他们绝对不愿意净身入宫当太监的,比如晚清大太监李莲英就是因为生活所迫才阉割当了太监。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个现象,为何清朝没有太监擅权的现象?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清朝统治者吸取了明朝教训的结果,这是有道理的。大家要记住一点,如果看到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的清宫剧中看到太监,这是虚构的。在满清入关之前,后金政权里是没有设置太监的,入关后,满清决定部分仿照明朝的旧制,在宫中使用太监。虽然使用了太监,但对这个群体的警惕性很高,首先对人数做了最为严格的控制,明朝时宫中太监群里最少有2万人,而顺治帝仅仅使用了1000名太监。不仅如此,顺治还对这些太监作了严格要求,不能丝毫干涉朝政,绝不允许将宫中之事透露给宫外。
顺治帝觉得控制太监人数还不够,顺治十二年他在宫中专门设立了警示铁牌,再次警告各级太监不许干涉朝政,否则凌迟处死。“此辈性情与常人异,只足备宫中使令耳。天下大权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岂容假之此辈乎。”康熙即位后,对宫中太监人数进一步打压,只保留700人,不过雍正即位后,太监人数增加到2000人,太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乾隆即位后,开始整顿雍正朝的太监们,将势力较强的太监们一一处死。另外,清朝的皇帝就职业素养来说,都是非常敬业的,他们恪守祖训,对太监一直防备。因此,在清朝前后的两百多年中,清朝有名气的太监极其罕见,即使到了清朝末期,太监们干涉朝政的现象也没有出现。即使后来慈禧太后宠信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但是清朝大厦将倾,有没有这些太监意义也不大了。参考资料:《清史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