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开国统治者朱元璋扩张观念过于保守,秉持农本思想的朱元璋更倾向于“保境安民”,这也是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封建国家性质决定的。

就在洪武六年,北伐获得决定性胜利,将元朝的残余势力驱逐出中原后,朱元璋就下令保持现有形势备边即可,守住传统的中原农耕区,不必再向四周扩张。上谕曰:“处太平之世,不可忘战;略荒裔之地,不如守边。”

这道谕旨就直接说明了朱元璋的土地观念,对那些不适合耕种的土地缺乏兴趣,没有扩张动力。这也是明朝没有向西域方向扩张的思想根源。


(相关资料图)

第二、明朝北虏之患严重,牵扯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根本无暇顾及西域。

明朝最有希望收复西域的就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时候,但是由于北元依旧保持着非常强大的实力,对明朝的边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才有了设置九边,后面的明太祖派兵六征塞北和明成祖五次亲征塞外。所以哪怕是在明朝最为强盛的时候也是以北方蒙古作为首要目标。

请大家看看明朝在九边的布防兵力(数据来源《天下郡国利病书》):辽东官兵99875名、蓟州官兵78621名、宣府官兵126359名、大同官兵54154名、榆林镇官兵49250名、宁夏官兵30787名、甘肃官兵33894名。

明朝光为了防备蒙古就在九边调集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劳师远征去夺占西域。

至于成祖以后的宣宗皇帝采取了战略收缩政策,更是无暇顾及西域。土木堡之变后北虏之患更是有增无减搞得明朝疲于奔命,甚至出了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戍之变,土默特部首领俺答一度兵临京师,北方之患严重如此,所谓西域问题明廷估计想都没想过。事实上早在嘉靖十一年根据兵部尚书胡世宁的建议连嘉峪关的哈密卫都放弃了。不如闭嘉峪关,置哈密不问。……。朝廷从,自是不复言兴复哈密云。

第三、西域自唐就开始脱离封建王朝,其后的宋、元也并未保有西域,这个情况直到乾隆平灭大小和卓木后才有改变,使新疆重新并入大一统。宋时在西域有西夏为患,元时察合台汗国基本与元朝政府对立,导致了路上丝绸之路相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劣势。

第四、此时的西域一带是由东察合台汗国控制,而不是小国林立的状态,即便是后来分裂,仍然是保有一定的实力,并不那么容易对付。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