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航拍可以看到,本应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区地块上却发现了数百棵苗木。截图来自新京报我们视频

4月10日,据中国之声报道,甘肃庆阳回应此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嫌造假问题。当地启动全面整改和追责问责以来,已有10余名相关人员被立案审查调查。项目涉及的多家公司被依规处罚并纳入黑名单管理,涉嫌违法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当地政府表示,将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抓好整改,并以此次事件为警醒,加强在建项目监管,强化审计监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项目高质量建设。

庆阳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备受关注的是“数字造田”问题,其实当地的乱象何止于此,还包括违规施肥、乱修田间道、擅自更改农田性质等。为何大量的苗木出现在高标准农田区,那些“丢失”的农田又去了哪里,有没有利益输送与财政浪费的问题……相信,随着调查整改的深入,诸多疑团也将渐次清晰,失职失责人员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和紧迫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目前,各地正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财政投入也相当巨大。如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重重造假乱象,不仅造成政策空转与财政浪费问题,也势必危害国家的粮食安全利益。

早在2011年,原国土资源部就印发了我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其中对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作出了明确规划。此后,国家又提出“六个严禁”“四个禁止”,明确了“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等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也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部署。

应当说,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顶层设计已足够健全,规则已足够严密,红线本不该被轻易突破。

而庆阳的做法,不仅处处踩在禁区里,有些农田还吊诡地通过了区级验收,这是怎么做到的?当地的农田造假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做法?考虑到庆阳还享有“陇东粮仓”的美誉,在甘肃粮食生产格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应全面彻查,以维护当地声誉。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在“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的愿景面前,不允许偷梁换柱、以次充好。执行过程中有困难,当尽量通过优化方案、创新思路解决问题,或寻求上级政策支持,而非挑战红线。

此外,地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重建设轻监管”的问题也该引起重视。当地负责项目设计与监理的多家企业,存在管理粗疏、监督不严等问题,而地方政府在核查验收时又没能及时发现这些漏洞,最终层层沦陷,给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严重损失。

这也提醒,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追求速度与规模之外,严格的监管同样不能缺位。“建设”与“监管”要两条腿走路,不可偏废。

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田管护的规章制度,明确农田的产权归属和责任主体,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提高管护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完善主产区的种粮激励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提升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在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中更有获得感。

甘肃庆阳“数字造田”事件,敲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警钟。全面查清与及时整改,关乎庆阳当地,也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大战略、大命题。揪出几个“硕鼠”只是个开始,更关键的是,各地当及时举一反三,迅速展开摸查整改,守护好老百姓的饭碗,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