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康熙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平鳌拜、平三藩、平准噶尔、雅克萨之战收复新疆等丰功伟绩,在人们心中妥妥的一个英明圣君形象。
(相关资料图)
再加上现在铺天盖地的清宫剧,无论是陈道明版,还是张国立、刘德华版的康熙,总是一副英勇威武、仪表堂堂的样子,这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错觉。
陈道明饰演的康熙
实际上英明的君主不一定都是“白天鹅”,他也可能是“丑小鸭”,清代康熙戎装像、帝王像,均是经过皇室的艺术加工,就像朱元璋一样,令人难辨真假。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帝小时候得过天花,所以留下了满脸的麻子,而且他的身高也很尴尬,根据清代的考古证据,推测康熙皇帝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左右。和拿破仑一样,是个典型的矮个子。
少年康熙
在古代,无论是选官还是选嗣,都非常注重仪容,特别是在皇室中,但为何康熙有如此仪容却被清皇室选为继承人?是顺治的遗诏还是孝庄的力挺?
顺治皇帝共有八子,他最喜欢的儿子无疑是和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皇四子一出生就被封为祚亲王,(祚,就是国祚,有皇位的意思),而且明明是皇四子,顺治却当着母亲孝庄的面,称其为“朕之第一子也”。可见皇四子一出生,就被顺治看作将来的继承人了。
顺治与董鄂妃
可惜这个儿子没福分,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除了皇四子早夭外,顺治的皇长子,也是嫡长子也早夭,到顺治去世时,剩下的儿子有次子福全、三子玄烨、五子常宁、六子奇绶、七子隆禧、八子永干,况且康熙的母亲佟佳氏,不仅是顺治的庶妃,父辈还是辽东降将出身,据说有蒙古族血统(辽东将门和女真混杂不清,佟家源流何处已不可考),所以比起福全、常宁和隆禧正宗的旗人血统,康熙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没有继位的优势。
据魏特《汤若望传》记载,顺治去世前选择继承人并未从自己的儿子中选取,而是选择了一位“从兄弟”,这可能与满族不是很看重“子承父位”有关,也可能是顺治觉得满清在中原的统治还不是很稳固,想选一位年长的继承人,又或者是顺治因孝庄曾下嫁多尔衮而有嫌隙,于是提出以“从兄弟”嗣位作为报复和最后的抗争。
顺治
从后来母子之间议立新帝的分歧经过来看,第三个原因很可能是“虽不中,亦不远矣”!
顺治“从兄弟”中选择的继承人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当时还在世的“从兄弟”有四位,分别是辅国公叶布舒(兄)、常舒(兄)、韬塞(弟)和镇国公高塞(兄),凑巧的是这四人几乎全是满籍妃嫔所生,唯独没有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皇族,孝庄出身于此)。
显然,这是孝庄太后难以接受的。据《汤若望传》记载,当顺治打算立“从兄弟”为嗣时,孝庄联合几位亲王共同推翻皇帝的“成命”,力主在皇子中选立新帝,当顺治问汤若望的意见时,汤若望完全站在皇太后一面。
汤若望画像
顺治无奈,只得勉强答应。汤若望又以康熙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康熙因出痘而落下一脸麻子)为由,建议舍去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次子福全),而封一位庶出的还不到七岁的玄烨为帝位继承者。顺治因为天花得病,所以这个理由还是比较充分的。
但顺治自然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就同意,先不说顺治生前本就不太喜欢康熙(一脸麻子有碍观瞻),况且康熙还可能有蒙古族血统(这极可能时孝庄选择康熙的原因之一),所以紧接着便出现了孝庄等人私改遗诏之事。
孝庄太后
公元1661年正月初六夜,皇宫大内风摇树影,死气沉沉。几名太监手提宫灯,将大学士王熙引入养心殿。此时,夜已深,人未寝,顺治帝感觉病势已重,恐再难支,忙召王熙入殿商议遗诏之事。
福临在榻上强撑病体,嘱道:“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王熙闻言泪满脸颊,泣不成声。福临催促道:“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尔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时,尚可迁延从事,致误大事?”王熙只得拭泪吞声,在御榻前握管撰诏。
当王熙写完遗诏第一段时,奏道:“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详细拟就进呈。”福临已气息奄奄,再无精力去想王熙此话背后的真实意图,便将遗诏大意说明。王熙忙卷起诏书,退出养心殿。
王熙退至乾清门下的西围屏(耳房)内连夜拟诏,“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反复修改到第二天中午才算定稿。然后,遗诏交侍卫贾卜嘉捧奏帝,福临正在榻上更衣,很可能没有细阅,便谕:“诏书者麻勒吉(大学士,与王熙共同拟诏者)怀收。俟朕更衣毕,麻勒吉、贾卜嘉,尔二人捧诏奏知太后,宣示内外大臣。”这夜子时,顺治帝即在养心殿内去世。
从王熙初六日夜入殿承谕拟诏,遗诏中经三次大改动,再经麻勒吉和贾卜嘉二人之手,最后于初九日清晨才在天安门外宣读,共历时两昼三夜。就是说,孝庄太后等人完全有时间从容不迫地按照自己的意图修改遗诏。
孝庄与康熙
从顺治生前并不喜欢儿子玄烨的情况来看,玄烨最终登基即帝位完全可能是孝庄太后改顺治遗诏确定的。而玄烨能被孝庄选中,一是因为他可能具有和孝庄一样的蒙古血统,二是他生过天花,一脸麻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