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质量报讯(记者 郭剑夫)8月4日,成都大运会赛事运行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主媒体中心举行。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曹雪峰表示,本届大运会将为成都长远发展留下宝贵的财富,长久惠及城市和广大市民。

据曹雪峰介绍,成都大运会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创办以来首次对遗产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一届大运会。2019年10月,成都就编制完成了《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遗产规划》,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举办成都大运会,努力创造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教育与青年7个方面29个领域的丰厚遗产。


(资料图片)

在重点领域方面,体育场馆是成都大运会留给这座城市最为显著的体育遗产。据了解,成都大运会总共有49个场馆,其中新建13个,其余36个均为改造场馆,体现了可持续利用理念。新建场馆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均达到了绿色建筑的二星级标准,改造场馆大多数在高校,赛后将用于高校的体育事业发展,有效防止了闲置浪费。

大运场馆能赛尽赛、能开尽开。2022年面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近8万个小时、服务市民群众超过509万人次、举办各级各类赛事730余项。曹雪峰表示,大运会结束后成都市将分类实施场馆惠民开放,持续保持大运场馆的热度,满足市民的多元化健身需求。要落实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少于330天,每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少于35小时,让广大市民走进大运场馆共享大运成果。

大运村是成都大运会带给这座城市重要的教育遗产。据悉,成都大运会综合环境、距离、交通等因素,选择了在成都大学建设运动员村。这一“村校合一、体教融合”的模式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运动员村建设中的一大探索。大运村执行副村长苏波表示,赛后,成都大学将会大力发展特色学科,培养赛事运营、赛事策划方面的人才,加强与参赛大学生运动员所在的高校的联系和交流,努力扩大全球“朋友圈”,同时推进场馆综合利用,预计今年9月底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后,将通过预约的方式向市民开放。

此外,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也是成都大运会带来的改变。近两年成都全面推进夜景靓化、立面净化、市容美化、生态优化,顺利完成2000余个城市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项目,并先后对十陵大运村片区、凤凰山体育公园片区等15个片区实施了风貌的集中整治,让市民身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从发布会还了解到,近三年来,成都累计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115个,签约金额超过870亿元,2022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提升至 578.6 亿元,较 2018 年增长44.5%,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

记者手记

“大运遗产”点亮蓉城

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场12天的国际体育赛事,也将为成都、为世界留下持续的、丰富的“大运遗产”。赛后,大运村、体育场馆以及公园里新建体育设施,无疑都将继续服务于成都这座城市,服务于城市里居住的人,推进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设进程。

而从消费增长的角度看,“大运遗产”的创造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赛事价值的消费过程,对成都持续建设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你一定能碰见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在街头骑一骑“蓉宝”元素的共享单车,欣赏一下街边人们肩上挎着的画着各式“蓉宝”主题的大运会环保包;闲暇时间去逛逛满是各种“蓉宝”的大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逛累了还能买一支“蓉宝”造型的雪糕解解暑……这个小家伙,无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成都市民的“显眼包”。

当你走到宽窄巷子,里面的院落俨然成了一个个非遗文化研习所。棕编、漆器、蜀绣……借着大运之风,这里集中展示了四川各市州的风物民俗、非遗技艺,而这些院落在未来将持续不定期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当你走到桂溪生态公园,成都大运会公园文化活动则用“互动展览、文化演出”的形式,让成都大运会成为一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全民盛事。

再看数据,大运会期间,成都东站客流持续高位运行,成都车站管内7月累计发送旅客1077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104.8%,创历史同期最高客流。“飞猪”数据显示,大运会期间前往成都的国际机票预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10倍。“去哪儿”数据显示,大运会期间成都酒店预订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2.7倍。宽窄巷子的“遇见天府市集”活动自2023年7月20日开市以来,日均人流量达3000人次,峰值人流量超5000人次。

未来,相信还会有更多消费者到成都走走看看,感受“大运遗产”给成都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

编辑:孙家钰 校对:张可 审核:申涵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