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打仗为何把牛羊当成军粮?别不信,军中吃肉比吃粮食划算多了

康熙三十五年对噶尔丹用兵,耗费牛羊20万头;雍正七年西北用兵,费羊50万头;乾隆二十二年,第一次平准,费羊30万头。

看到这组数据让人觉得很奇怪,就拿乾隆朝第一次平准为例,当时两路人马总兵力不过才三万多人,平均下来每个兵就要吃掉10头羊。


(资料图)

其他朝代打仗前线士兵能吃饱饭就已经不错了,为何清代对外用兵,几乎每一次都要采购大量的牛羊,难道说八旗士兵每天不吃牛羊肉,就打不赢仗吗?

事实还真不是这样的,御史结合相关的史料,与诸位仔细聊一聊这一话题。

清代军粮采买

军粮在战争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

清代的军粮来源有二,一是仓储之粮,主要是指用兵地区各州县的仓储。和平时期,地方各级政府,都会采购大量的粮食,以备军需或赈灾,这种战略粮食储备制度在清代执行的很严格。州县府库的存粮一般都不大,大头来自常平仓。

二是在产粮区按照市价向百姓购买,这种临时采购的方式是主流,也是各次战争中的主要军粮来源。当然,很多时候也有地方士民主动捐献的。

整体来讲,康雍乾三朝,粮食的价格并不算贵,平均下来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一石大米(一石折合120斤左右)。

话虽如此,但军粮由于数量太大,花费的银两还是十分可观的。比如康熙十三年,驻防浙江、进讨耿精忠的满汉大军,仅采购军粮一项就花了140多万两,而全部的军需才210万两,也就说是,军粮占了全部军费的一大半。

当地驻军在当地采购军粮,这是最理想的情况。而要是战争发生在偏远省份,那么又是另外一种情形了。

我们知道,清代用兵最频繁的地区是西北,大致在青海、甘肃、陕西这一带。而这些省份的经济不发达,且驻军数量也是最多的。

和平时期,这三个省份都无法自给,还得让临近的四川、湖广接济。如果在战时,就得从产粮区采购。

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第二次金川之役,此战共消耗军粮300万石,其中有230万石是从邻近省份采购的。

有读者会问,采购军粮都是市场价,不存在商人哄抬粮价的情况。反正朝廷有钱买不就行了。如果这样想,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运输才是花销的大头

每逢国家用兵,为了官兵的出征、军报的传递、兵饷粮草的转运,除了利用原来的驿站之外,还要开辟新的驿路并安设驿站。

安设驿站需要人力物力,需要较多的马匹、车辆、船只、役夫。一般来说,作为交通工具,除了征调的营马、驿马不支银两外,雇用的民间马匹车船则要给雇资,役夫也要支给工食银。

比如乾隆朝第一次金川之役,河南省安设4站,每站设马1600匹,工6400匹;每站设车600辆,公2400辆,这些马、车全是雇用民间,据统计,仅是河南一省新添的4个驿站,就花费了30多万两。

需要注意的是,30多万两仅是雇用的起始费用,就像我们打出租车一样,只是起步价,如果超过里程就要额外收费。

关于运输费用,史料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运送军粮,口内口外,以百里为一站,口内每石给车价银一钱五分,口外给车价银四钱。若车辆难行,雇马骡驮运,无论口内口外,每石每百里给银三钱。或山路陡险,车马难行,必须人夫背负者,均以每米一石用夫三名,口内每站给夫价银五分,口粮米一升,口外每名每站给夫价银八分,口两米一升。

那么,一石军粮从内地运到前线到底需要多少银子呢?根据《平定准噶尔方略》的说法,称 “每石需运费银一百余两至四十两不等”,又称“每石运费银几三十两”,这个数字确实惊人,且以每石运费30两计,那么运送10万石军粮到前线,就要花费300万两。

显然,军粮的运输费用占据着军费开支的大头,康雍乾三朝国力强盛,可即便如此,朝廷仍觉吃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另想对策。

为了减少军粮运输之费,同时也为了避免采购军粮过多而导致物价飞涨,从康熙中期征讨准噶尔部时,启动了采买牛羊以作军食的办法。

西北地区缺粮,但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又是牛羊产量最高的地区。以现在的观点来看,牛羊再怎么便宜也比粮食高出很多倍。

然而在清中期时,牛羊的价格比粮食贵不了太多,乾隆年间西北用兵时,从民间采购了数十万头羊,当时的价格不论斤按只,不分大小每只8钱。后来因为羊的数量急剧下滑,价格涨到每只一两。

以牛羊为军粮还有一个好处,因为牛羊是活得,不需要装车运输,只需要几个牧民,就可以将几百上千只牛羊赶到前线。

按照这个价格来算,大致一石大米就可以换30只羊,而且前线将士的伙食也得以大大改善,国家省了钱将士们也得了好处,可谓是一石二鸟。实际上,乾隆时期西北用兵,前线将士至少有一半的口粮,都是牛羊肉,就这伙食标准,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