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外强中干的真实情况暴露在世界面前,人人都想要分一杯羹,掀起了一场瓜分之热潮。
李鸿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在他17岁时就中了秀才,此后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名声鹊起。一个人要混得好,不仅需要有为人处世的能力,更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能力。而李鸿章则是一个有手腕有能力的人。
李鸿章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淮军,这成为后来清政府的重要国防力量,也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他积极推动海军建设,建立起了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在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更是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来不断发展自己,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慈禧称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盛赞“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总而言之,李鸿章的能力得到了当时人们的一致肯定。
然而,后世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大多是卖国贼。但是,仔细想想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之下,总会有人去和列强谈判,不是李鸿章也会是别人。后世把“卖国”的罪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加到李鸿章身上,也不过是因为那个签字的人恰恰是李鸿章而已。当时外交谈判时,有位外国外交家曾这样评价李鸿章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然而他手中的筹码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说,不是李鸿章不想维护国家利益,实在是“弱国无外交”!所谓“卖国”的行为,不是李鸿章的一人所为,是当时的政治上层的决定,也是当时特殊时期的一种政治妥协。
还有人说他贪,在位期间贪了多少多少两白银,为此甚至不惜掘墓。然而当真正的挖开坟墓以后,却发现李鸿章的坟墓里面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只有一副眼镜、一根拐杖、一块怀表、一把剑、七枚硬币。就连他夫人身边的两块金砖,后来经相关人员的检验也只是一般的铜制品。梁启超曾感叹“吾惊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死后的遭遇也确实值得今天人们的同情。
李鸿章重病垂危之际,曾经留下一首《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很难相信这样一位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想着国家社稷之人,会是一个不顾人民的贪污犯,会是一个叛国求荣的买国贼。
李鸿章的一生,纵然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但是这是作为一个人,尤其是还是身处那样高位的一个大臣所不能避免。毕竟身居高位,总是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考虑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