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2月开始的战争,让我们看到了和预想不同的局面,特别是和国内一些“专家”的预测南辕北辙。原因很多,一堆人都有解读,比如征用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穷人家的子弟,武器拉垮,内勤混乱和军队贪腐严重。


(资料图)

总之就是这些看到或者还没有被看到的原因,庞然大物成了黔之驴,被小角色给拖住了。本来用历史来类比现代国家是不太恰当的,我就反对用我们当年春秋或战国的思想来看待现在的国际局势,因为现在的主流国家和当年的差别太大。但是,对于这个国家是可以的,是的,确实是他们还在打一场数百年前的战争,可能武器上有所不同,但是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公元1619年(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之间发生了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在现在的辽宁抚顺东(当时的名称为萨尔浒),大败四路来攻的明朝军队。

明朝军队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等军队,号称47万大军(更靠谱的说法是9万明朝军队加1万朝鲜军队),总指挥为辽东经略杨镐。分四路进军,左侧中路杜松领兵六万,右侧中路李如柏领兵六万,左侧北路马林领兵四万,联合叶赫部军队,右侧南路刘铤领兵四万,联合朝鲜军队。看架式就是要一举歼灭后金主力,消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新政权。因为,后金的建国,明朝政府认为是非法的,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种族灭绝这些限制。

后金方面,努尔哈赤集结6万人,战略是“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进攻一路,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实际上这谈不上什么战略,而是人数较少,必须如此。血战6天,明朝军队大败,四万五千人阵亡,朝鲜军队投降,后金仅死了2000多人。

努尔哈赤乘胜进攻,接连攻陷开原和铁岭。这是明朝首次,也是最后一次主动出击,从此只有挨打和逃跑的份。两年后的1621年,后金攻陷了抚顺、辽阳和沈阳。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历史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除了东北的天气,四路大军到达战场的时间上的早晚差异等原因这外,最重要的是士兵的素质和心理。我们先说后金的情况,如果战败,后金就会被灭国,在没有日内瓦公约的时代,战败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大家是可以想象的。那么每一个人都会拼死一搏,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当时后金相对扁平的统治结构,官民的阶层较少,矛盾不大。

明朝军队的情况就复杂了,问题一大堆。首先是官兵几乎完全对立,几十万大军是拼凑出来的,从四川、甘肃、浙江和福建等省抽调的这些兵力,除了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主帅之间也不熟悉,很少配合以外。最要命的是好多士兵家乡受农民起义的影响,生活困苦,他们在前线为朝廷卖命,欠发军饷不说,父母兄弟在老家还要交“三饷”。或许很多士兵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或者信心,彻底选择了用脚甚至是生命投票。

三饷是指田赋加派。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朝廷和官员算得多么精明,所有的一切都由百姓出,钱和命都是,这根弦的弹性如何,没人关心,断就断吧,反正精英们的钱还在,子弟也活着。

这就是明朝军队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其他的原因都没有这个严重,那些认为贪腐不影响战斗力的人,真应该送他们去现在的战场上试一试,让他们自备头盔,带上护舒宝(没有止血带了),零下20度穿单衣(冬装不见了)试一试。

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们也简单说一说,总指挥杨镐 是通过攀附上台的庸人,没有多少军事才能,为何要用这种人,其上司认为其放心吧,这是不是也很相似。当时有没有厉害的将领?当然有,比如两年后上任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这可是军事天才,但上任仅4年,被诬陷逮捕后斩首了。

还有严重的后勤问题,明朝军队由于多年缺粮缺饷,军中腐败问题严重,为何关于参战人数有那么大的争议呢?除了夸大宣传以外,吃空饷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分钱,分钱的时候人少了,干活的时候自然就该吃苦头了。

明朝中晚期被很多学者称为“大黑暗时代”,本来这些当时残酷的历史,我们当成会消失在文明的进步之中,不可能再重现的,毕竟我们都有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但是,人性的贪婪和丑陋又让一切都没有变,一切都有可能。

#萨尔浒#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