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一首《蜀相》道尽这位千古丞相的一生。少时不懂,长大后每每读及《出师表》,方能体会到丞相的赤诚之心。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白帝托孤之时,刘备握住丞相的手言道,“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资料图片)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是诸葛亮对刘备的承诺。刘备死后,身为相父的诸葛亮,尽心尽力的辅助阿斗,数出祁山,想收复汉室天下。

历史上对于刘备托孤时的这番话,有着众多的解读,“阴谋论”“试探论”,皆言刘备并非出自真心。但这样的说法,私不敢苟同,原因有二

一是两人相处十余年,随聚少离多,但是刘备识人心,自知诸葛亮叛乱之心,以诸葛亮的才某和智慧,真想自立为王,何必等到自己死后,且知晓作为文人出身的诸葛亮,对于汉室,也有着很强的执念,“取而代之”这种行为已经触及了他心中的道德底线

二,此时正值东征大败,元气大伤,蜀中荆州益州势力失衡,阿斗非大智慧人,还需诸葛亮,这位能够力挽狂澜的大臣,试探是毫无意义的。

那么刘备为何这般讲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任诸葛亮,说出这样的话,是为了给朝中人听,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式微,以李严为首的益州派势强,这番话,确定了诸葛亮相父的地位,也堵住了后面人的嘴舌。其目的只是当着群臣为丞相立威,这对于日后政治局势的稳定是有好处的。

且刘备的这般话是后玄机的,阿斗不才,君可自取。但是历史上的阿斗并非不才,在某些方面其实是有着过人的天赋,例如在水利方面。刘禅的智力其实是在中上水平,并非演义中的愚蠢之人。所以说,阿斗不才的言论,其实也是句空话。

在建兴年间,益州派李严曾有心找茬,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

对此诸葛亮并没恼火,反而写了一段话回复李严“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是用汉隶书写的。

“知己”二字,写出他与刘备名为君臣,实为知己好友的关系。“十命可受”则表明自己的无权力之心,九锡是古代君王给臣子最高的奖励,诸葛亮坦言何止九锡,十个我都懒得要,把诸葛亮骨子里的感性与霸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一番话,顶的李严无地自容。不过话归原点,也正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两人的惺惺相惜,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全力奋斗,让诸葛亮成为三国乃至中国历史星空上最璀璨的星。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