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历史形象,可谓是光辉亮丽、伟大耀人,而这,也是多亏了太史公司马迁的福,谁让这个司马迁是项羽的死忠粉呢?写部《史记》,硬是将项羽拉进了“本纪”中。
(相关资料图)
要知道,这可是专门记载帝王、君主的篇章。所以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心中,项羽已经无异于是一位帝王了,尽管他从未称过帝!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做了一番非常详细的介绍,从出生,到创立功勋,再到后来的乌江自刎,其着墨之多,用笔之深重,令人慨然。
在司马迁的笔下,一个失败英雄跃然纸上,悲剧的情节更是被其渲染到了极点,尤其是项羽与爱妻虞姬分别、垓下被围、宁死不过江东、乌江自刎等,更是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那种傲气,那种超然于物外,那种不顾生死的英雄气概瞬间征服了一大批读者,一个失败者,竟然能有如此高的人格魅力,真是令人感叹不已。
于是,开始有读者为项羽的失败惋惜!
如果当初在“鸿门宴”上,项羽能够果断一点,狠心一点,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了,更不会有什么大汉天下了,历史必将改写!
如果项羽能够听从那个乌江亭长的话,乖乖乘船渡江的话,说不定就会像诗人杜牧说的那样:“卷土从来未可知”,毕竟“江东子弟多才俊”嘛!
可问题是,这历史的真相,真的就如同我们所说的这样吗?项羽如果真的过了江东,真的能够卷土从来,与刘邦一决高下吗?
答案是:不能!
试想一下,如果渡过江东真的就能够卷土从来,那么当时的项羽为何还要选择自刎呢?难道真的是因为那股子所谓的英雄气概吗?
我想,项羽身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不可能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出来的,如果真的有翻盘的机会,他是断然不会选择自刎的。他之所以会选择自刎,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翻盘的可能了。
为何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项羽过不过江东,不取决于他,而取决于江东这个地方!
简单来说,江东之地的状态,就是决定项羽死与不死的关键所在。
那么,这个江东,究竟是何地呢?
所谓“江东”,其实指的就是长江以东地区。长江在自江西九江往南京一段(皖江)为西南往东北走向,因此便将大江以东的地区称之为“江东”。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江东”地处南方,文化繁荣,经济富庶,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
但其实,江东之地真正得到发展,是在东汉以后,而在这之前,江东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
也许这个词用得比较夸张,但那时候的江东,经济的确非常落后。
在秦朝时,江东地区设立得有两个郡,一个是会稽郡,一个是鄣郡。虽说是秦朝的辖地,但在当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早年间,有人说江东金陵有天子之气,秦始皇还为此专门跑了一趟,但结果却出乎意料,那时的江东还不足以支撑割据政权,想要以此为根据地称霸天下,更是不太现实!
其实这一点,我们从项羽和那个乌江亭长的对话中,就能够很好地看出来了!
项羽从垓下突围出来跑到乌江边时,一个号称是乌江亭长的人早已驾船在乌江边等候,他对项羽说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所以正因如此,当年项羽的叔父项梁在江东虽具有雄厚的人脉和资源,但也不过只招集了8000人而已。
江东就这么大,人口就这么多,想要在此召集数十万大军卷土从来,其难度可想而知。更别说此时的江东还经历了数年的战乱,地方残破,民众苦不堪言,项羽恐怕连当初的8000人都招不到。
就算他能够招到这点兵马,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此时的刘邦已经坐拥天下,而项羽不过区区的两个郡,实力如此悬殊,想翻盘,几乎不可能。
所以项羽在听乌江亭长说完后,便笑着说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老天要亡我,我就算渡过江去又有什么用呢?何况我项羽原来带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一个也没有回去,只剩下我一个人渡江西归,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爱我,可怜我,仍拥戴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呢?虽然江东父老不会责备于我,但我又岂能无愧于心?
从项羽的这番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大英雄,还看到了此时项羽内心中的无奈!
因为他不是不肯过江东,而是过了江东,依旧很有可能失败啊!
暂且不说项羽回去能否召集大军与刘邦抗衡,就说项羽在渡江之后,难道刘邦就不会渡江吗?难道坐拥天下的刘邦,就造不出几条船运送兵甲吗?
当然不会!刘邦有心想要除掉项羽,就不会给他苟延残喘的时间,而是一鼓作气,直至将其 彻底铲除为止。
而项羽就算是要卷土重来,也得招募兵马,筹集粮草吧,而这些是需要时间的,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所以,身处乌江边的项羽只好选择自刎,一来保存了自己的名节,二来还能使江东父老免遭战火的摧残。
其实说到底,项羽还是吃了没有开发江东的亏,若江东被开发利用起来,那么他也能凭借长江天堑抵挡住刘邦的大军,说不定还能够实现隔江而治。
但事实却是,江东之地在东汉时期才真正得到了发展!
东汉末年,由于中原连年战乱,致使北方大量人口南迁,江东才得到了发展,而这也支持了东吴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口开始向南方迁徙,江东之地逐渐变得繁荣、富庶起来。
从三国到两晋开始,江东便开始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而在之后的王朝中,南方之地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其经济总量更是一度超越北方,成为各个朝代赖以生存的后方大本营。
在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更是凭借江东之地,先后与元朝、张士诚、陈友谅等势力抗争,最终取胜,一统天下!
所以你看,如果当时项羽所拥有的江东,不是经济落后的江东,而是文化繁荣,经济富庶的江东,那么很可能就如同杜牧所说的那样——卷土重来未可知了!
但历史终究是没有如果的!
综上所述,便是我们结合《史记》对“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的原因做的一个简单概述了,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当时的江东经济落后,无法支撑项羽卷土重来,因此他只能选择自刎。
以至于一些历史专家、学者们都说:他不是不肯过江东,而是过去也没用!
当然了,以上这些分析,不过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而已,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得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
但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也还是要从真实的史料出发,如此才能对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一事解读清楚。
所以你看,一部《史记》就能为我们分析出那么多有用的东西出来,真不愧为鲁迅先生所赞誉的那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啊!
我们成年人要读《史记》,我们的孩子更要读《史记》!
《史记》,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是一部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极深的经典著作。
在此书中,我们除了能够看到项羽的经典事迹之外,还能看到很多帝王将相们的故事,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等;
作为一名历史领域作者,我个人对《史记》也是非常喜爱的,一部《史记》,前前后后翻看不下百遍,连书皮都给磨破了,但依旧是爱不释手。
成年人读《史记》,除了可以增加知识积累之外,还能让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能理性对待,为人处世举措得当等等。
孩子读《史记》,一来可以增加知识储备,二来还可以提升考试成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能够从小培养孩子的历史观,扩充孩子的眼界和人生观。
为此, 笔者为各位家长特别推荐一套适合孩子阅读的《史记》——《写给孩子的史记》!
我们都知道,《史记》原著为文言文,内容庞杂,孩子读起来非常吃力。
所以,此书的编者便根据孩子们的阅读特点,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甄选了若干篇名篇佳作,添加了注音和插图,并参考各类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原著进行了翻译、解读。
此书一共有5册,分别写了“天子与诸侯”、“谋臣与名相”、“国难思良将”、“诸子百家”、“士人的绝唱”五个板块。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是培养孩子历史观的必读书籍之一!
喜欢的朋友,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商品卡入手全套!
); }
写给孩子的史记全5册
¥39.8
购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