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是三国时期一个不平常的年代,随着关羽被杀,蜀汉的法正、东吴的吕蒙、魏国的曹操,先后死去。


(资料图片)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法正外,吕蒙的死、曹操的死都与关羽有些关系。

关羽、吕蒙之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描述并不一致。

后人解读吕蒙之死,主要有两种观点。

“孙权下毒说”:这主要是基于《三国演义》的描述进行推测。

还有就是“病死说”,主要基于《三国志》的描述。

根据当时的历史大背景,笔者倾向于病死说,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吕蒙是谁?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早年跟随孙策征战,以胆气著称。孙权主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到破曹仁于南郡,再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公元219年设计偷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击败生擒蜀汉大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三国演义》是如何描述吕蒙之死的?

却说孙权既害了关公,遂尽收荆襄之地,赏犒三军,设宴大会诸将庆功;置吕蒙于上位,顾谓众将曰:“孤久不得荆州,今唾手而得,皆子明之功也。”蒙再三逊谢。

(权)于是亲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

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

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后人关于吕蒙死于孙权下毒说,主要是基于《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述。

的确,吕蒙的表现和喝了毒酒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很难考证出孙权有杀害吕蒙的动机,当时的东吴,正是用人之际,孙权不会傻到去毒杀大将吧。

《三国志》是如何描述吕蒙之死的?

以蒙(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於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

《三国志》描述的相对比较合乎情理,吕蒙是病死的。

《三国演义》中,也有吕蒙托病请陆逊代大都督之职来麻痹关羽的描述,看来吕蒙身体的确不好,但是身体再不好,取得荆州后很快病死,的确让人意外。

再加上历史上多有兔死狗烹的惨剧发生,这就是孙权下毒说的主要根据了。

笔者看来,吕蒙之死,是本来就有问题的身体,迭加荆州之战后的巨大压力,忧虑过度而死。

下面我们看看计取荆州之战前后,魏蜀吴三国的损益与战后形势变化:

荆州之战之前的襄樊之战,先是关羽水淹七军,后攻曹仁,襄樊之战魏国损失兵力三万多,还折了庞德、于禁两员大将。

蜀汉损失大将关羽父子及一众谋士,折兵五万余。

相比魏蜀两家,东吴基本上没有损失,而且得了荆州七郡与大部分荆州兵,估计也有三四万之众。

力量的消长势必引发三方关系格局的必然变化,东吴计取荆州后,三方关系从“魏吴联盟”向“魏蜀联盟”的转变就是一种形势发展思路必然。

此时的东吴面临着赤壁之战后最大的压力,北方冬天曹魏顺势而下的陆地压力和蜀汉顺流而下的水上压力。

由于地缘的劣势,这种压力比“吴蜀联盟”时的魏国,“魏吴联盟”时的蜀汉,都要大得多。

吕蒙,筹划击败关羽、荆州多年,但是当荆州到手后,吕蒙突然发现:坏了!

得了荆州,却带来了这么大的压力!

如果魏蜀联合来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东吴是无论如何都很难抵挡的。

如果在荆襄之地再爆发一次三方大战,吕蒙自己就会首当其冲,胜基本上不能,败则有可能亡国灭身。

想必吕蒙在看到荆州之战后三方关系的变化后,他的压力、忧虑一定无比巨大,加上本来就不好了的身体,就是不死于220年,估计也活不了多久。

一部三国史,就是一部三角关系螺旋式变换史。

每次大的战争后,都会带来三角关系的调整,每次关系的调整都会带走几个主要的历史人物,这大概就是所谓“天命”吧。

纵观三国,一次次大的会战,都是围绕战略要地展开,但是很少见到任何一方在其他方的边缘地带进行渗透和蚕食,比如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建立基层政权、设立文武学校培养人才等等,这大概是历史的局限、也是那些历史人物战略上的局限吧!

一部三国史,基本上还是“精英”的历史,而不是“草根”大众的历史。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又把“士族精英”推到了历史的巅峰,在之后造成了中华史上空前的大混乱时代。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