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两人争夺领导权,最后魏延被马岱所斩。其实早就有人料到这样的结局,对魏延和杨仪也有精准的评价,此人就是孙权。

孙权曾经说过: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事实的发展和孙权预料的一模一样,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火拼,两人都诬告对方为奸臣。结果魏延被杀,随后杨仪也被废为庶民。


(资料图)

那么诸葛亮真的有诛杀魏延之心吗?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实早在魏延投靠刘备时诸葛亮就有了诛杀魏延之心,当时魏延为长沙太守韩玄的手下大将,关羽负责攻取长沙,和长沙守将黄忠激战数次不分胜负。最后韩玄怀疑黄忠的忠心,要杀了黄忠。魏延趁机发动兵变,杀了韩玄,开城门迎接刘备进城。

这时诸葛亮劝刘备斩了魏延,理由是魏延对故主不忠: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从此时起,诸葛亮一直防备着魏延。等到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情危急时也特意对魏延有所处理,将处理魏延的指示以锦囊的形式交给了姜维。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受控制,坚持要留兵据守,不还成都。甚至和杨仪发生了军事冲突,继而有投靠魏国的打算:

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

马岱劝魏延进取汉中,算是稳住了魏延。当魏延与姜维对阵时,姜维依照锦囊的指示,激怒魏延喊话。魏延狂傲,大喊一声:谁敢杀我?声音未落,身后马岱手起刀落,将魏延斩于马下。

原来,诸葛亮早就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必反,于是安排马岱投降跟随魏延。魏延骁勇,蜀军大将中无人能敌,所以只能用人偷袭。而马岱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因此,诸葛亮诛杀魏延的理由是魏延不忠。以上分析是依据《三国演义》而得出的。那么依照正史呢?诸葛亮有诛杀魏延之心吗?

魏延之死其实和杨仪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诸葛亮要诛杀魏延。相反的,诸葛亮特别喜欢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对于诸葛亮来说,杨仪精于军务,魏延骁勇无敌。两人一文一武,堪称绝配。但是两人在实际中却相互不服,其中魏延更是傲慢狂放,不把别人看在眼里。别人都怕魏延,唯独杨仪不怕。为了调解两人的关系,费祎总是从中说和。

当时杨仪为丞相府参军长史,加绥军将军,魏延为征西大将军。相比于军中职位来讲,魏延头衔更大。因此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想当然的认为,执掌整个军队,决定进攻还是撤退的大权应该由自己来决定。但是诸葛亮却留有遗言,将军队交给了杨仪,并且让杨仪领军撤退。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已经考虑到了魏延可能会拒绝听从命令,因此安排了两人断后。魏延在最后面断后,姜维次之。换句话说,即使魏延有什么想法,姜维在后面还可以抵挡一阵。归根结底,诸葛亮对魏延还是不放心。

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看人之准,魏延接到断后的指令后公然拒绝,认为自己可以担当大任,继续留守抗击魏军。无奈,杨仪和姜维率军依照原计划撤退。魏延看到大军有后撤退迹象,于是率军抢先南下成都,并且烧断了归途的栈道。

杨仪领军昼夜兼程,从其他路线紧跟上魏延军队,在南谷口两军开始对阵。杨仪派王平攻击魏延,王平对魏延的手下士兵申明大义: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意思是: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要跟着魏延叛变吗?于是士兵们纷纷投降,只剩下魏延和他的儿子数人而已。王平令马岱追赶魏延众人,马岱率军赶上并斩杀了魏延和他的儿子。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对魏延确实不放心,无论从正史还是《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临死时都没有将军权交给魏延,而魏延性格狂傲,诸葛亮死后更是无人可以压制,公然违反诸葛亮临终时的军事安排,擅自行事,并且发动内讧,攻击自己的军队。因此魏延最后被马岱斩杀可谓是罪有应得!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