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武则天埋在西安市西北的梁山上,那里不仅埋葬一代女皇还有她的丈夫高宗李治,历史把这里叫做乾陵。武则天墓前有两块石碑,靠西面的叫“述圣碑”,是为高宗李治立的,武则天亲自撰文。靠东面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这块碑比李治的“述圣碑”还要大。

此碑无字,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它的制作完全可以说是我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98.9吨。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乾陵规模之宏大,文字不能言表,只说当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带着40万大军前往乾陵挖掘,兵士们在梁山上挖了数日,挖掘一条深达40米的“黄巢沟”,也没找到地宫入口,最后只能返回。

武则天把自己葬在这么一个地方,而且,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立下了这块巨碑。据说,武则天在世时,曾为自己撰写了三千余字的碑文,如今那块碑上留有刻三千余字的格子为证。这就足以说明,武者天并没打算立一块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说自己。现今我们看到碑上的文字,都是后人刻上的。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武则天把碑文都写好了,那么是谁在武则天死后没让刻上去?

这就要从武则天想把皇位传给谁说起,一代女皇一直都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想着延续武氏政权,所以在她年老后,就不断地做这方面的铺垫,为侄子武三思继承皇位打基础。于是,就有了要废除太子李显,改立武则天侄子为太子,延续大周政权一系列举动。后来在种种形式的压迫下,武则天不得不把皇位传给儿子李显。

当武则天驾崩,李显看罢母亲撰写的碑文,觉得太过于夸大自己,再加之李显对武则天滥施酷刑,滥杀无辜,毒死太子李弘,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一直不能释怀,所以对其碑文,不能苟同,也所以,为他的母后武则天留下了这块“无字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