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的统一战争在紧张进行中。当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带领大军向山西北部进发,向北方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发起猛攻。北汉的疆域、人口、兵力都与宋朝差之甚远,抵抗了不到两个月就彻底崩溃,宋太宗赵光义终于如愿以偿统一北方。


(相关资料图)

然而,最让赵光义的高兴的,不仅仅是灭掉了多年宿敌北汉,而是得到了一员猛将杨继业。杨继业,山西太原人,出身将门之后,武艺高强精于用兵,是当时名震天下的名将。杨继业从此成为镇守宋朝北疆的重要将领,屡次击败强悍的契丹骑兵,人称“杨无敌”。

杨继业战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先后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为北宋卫国戍边,屡立大功。杨家一门名将辈出,满门忠烈赢得世人千秋敬仰。他们的传奇事迹,被民间艺人以评书戏曲的形式编写成《杨家将》,传诵不息。

历代皇帝为了宣扬“忠君之道”,对杨家将这样的典型的忠臣义士,都会极力加以褒扬封赏。然而到了明朝,杨家将的后代们却遭到一场厄运。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万历皇帝下旨,杨家将后代被满门抄斩。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要从当时的一场叛乱说起。明朝开国之后,对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的一些偏远蛮荒地带,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统治管理模式。在这些地瘠民贫、山高水险的多部族聚居之地,明朝委托当地实力较大的土司进行管理。

各地土司们在接受朝廷册封、按时朝贡的前提下,可以在辖区内自行委任官吏、组建军队、征收赋税。明朝这种方式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弊端也不容忽视,很容易催生出称霸一方的土皇帝。

贵州境内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就是一个这样的反面教材。杨应龙出身于西南一带著名的播州杨氏家族,世代镇守播州。隆庆五年,杨应龙被明朝册封为播州宣慰使司都指挥使,坐上第二十九代土司之位。

史书记载,杨应龙“生而雄猜,尤阻兵嗜杀”,野心勃勃想脱离明朝管辖,一心想当与明朝分庭抗礼的真皇帝。他暗中招兵买马,积蓄钱粮,伺机而动。而当时的明王朝已经极盛而衰,开始走下坡路。

杨应龙观察到,明朝在黔蜀一带兵力布防薄弱,且吏治败坏军纪松散,战斗力极为低下,更加助长了他的野心。杨应龙逐渐显示出桀骜不驯之态,肆意出兵劫掠州县,攻打临近土司,搞得西南一带乌烟瘴气,形势动荡。

万历二十年,明朝四川巡抚王继光传唤杨应龙,杨应龙明目张胆予以公然拒绝,并借机起兵造反。万历皇帝震怒不已,立即调兵进入贵州,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由此拉开大幕。

杨应龙为人狡黠凶悍,善于用兵,播州一带又是他苦心经营多年的老巢,地形复杂,险关要隘星罗棋布。结果明朝官兵在开战之初连吃败仗,在飞练堡之战中甚至一次被叛军歼灭3000多人。

万历皇帝又惊又怒,这才知道杨应龙非同小可,从各地调集李化龙、刘铤等一批大帅名将,动用兵力二十余万,经过八年的艰苦战斗,才在万历二十八年腊月攻破杨应龙最后一个堡垒海龙囤,付出惨重代价取得了播州之役的最后胜利。杨应龙和他的两个儿子、妻妾老小被一网打尽,押赴京师斩杀。

这个杨应龙,就是北宋杨家将的后代。明朝开国初期,大学者宋濂曾经为播州杨家写过一篇《杨氏家传》,对播州杨氏的祖上进行过一番追根溯源的探究,指出了杨家将与播州杨家之间一段渊源。

北宋庆历年间,西南土司侬智高叛乱,北宋派遣大将杨充广出兵南下平叛。这个杨充广,正是杨继业之曾孙,六郎杨延昭之孙。杨充广路过播州时,与播州第六代土司杨昭结为同宗。因杨昭无子,杨充广就把自己的儿子杨贵迁过继给了杨昭。

杨家将的后代杨贵迁,从此成为播州土司继承人,“自是守播者,皆业之子孙也”。此后历代播州土司,就都是杨家将杨业的后代了,杨应龙也不例外。结果他因为叛乱被万历斩杀,令人叹息不已。

参考史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杨氏家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