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虽然以三国历史为蓝本而创作,但却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在小说中,很多历史人物的结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蜀汉老将黄忠,明明病逝于公元220年,在演义中却战死于夷陵之战;再如东吴名将朱然,本该逝于公元249年,在演义中却成了赵云的枪下亡魂等。然而,他们被改变的仅仅是结局,彼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或被赞誉,或被诋毁,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例如陈宫,明明是一个叛徒,却被誉为忠义之士;例如魏延,一生忠于蜀汉,却将“脑后有反骨的小人”这一骂名,背负了数百年。今天我们要说的主公人,也是一个在演义中,变得面目全非的英雄。他是谁呢?
说起此人,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他就是“江东猛虎”
(资料图片)
一、孙坚的实力,让袁绍忌惮
虽然袁绍是诸侯聚义的盟主,其麾下也有颜良文丑等大将,但是如果双方发生火拼,袁绍绝对不能轻松取胜,甚至不一定能够取胜。毕竟,孙坚麾下有程普、黄盖、韩当等猛将,其用兵能力,也非常出众,连董卓都对其忌惮不已,曾遣使向其求和。除了董卓的行为可以作参考之外,袁绍也曾用一言,表明了自己对孙坚实力的忌惮。聚义之初,董卓麾下的都督华雄率兵前来,孙坚请命为先锋,当其被华雄击败之后,“袁绍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试想,袁绍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又怎会轻易与孙坚火拼呢?
二、袁绍的如意算盘,想“借刀”夺玉玺
众所周知,袁绍与孙坚产生争执之后,孙坚直接率众离开了,虽然袁绍并没有派人追击,却也不是没有作为--他给荆州刺史刘表,去了一封信,让刘表在半路上截击孙坚,并夺取玉玺。当时,孙坚已经与袁绍翻脸,而刘表没有参与诸侯聚义,不受袁绍“管辖”,袁绍让这两方势力交火,不但可以坐山观虎斗,避免自己的损失,还能够借此消耗这两方的力量,为自己日后成大业之时,减小阻力。
三、袁绍的性格缺陷,好谋而无决
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只身出逃也能让董卓忌惮的袁绍,并非庸才,否则的话,他不可能被众人推举为盟主,也不可能在日后,灭掉公孙瓒,统一河北四州。可是,他的性格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便是好谋而无断。虽然他若想强夺玉玺,可以突然发难,也可以兵不血刃的解决,看似并非难事,但是缺乏魄力的他,在一番争执之后,还是放任孙坚离开了,所谓的联盟,也就此一哄而散。
四、诸侯皆在,不会允许火拼的发生
除了孙坚和袁绍两人本身的缘故之外,其他十六路诸侯,也不是摆设,孙坚向袁绍辞行的时候,诸侯皆在,而且不停的打着圆场,例如孙坚指天为誓说,如果自己私藏了玉玺,便不得善终,会死于刀箭之下。“众诸侯曰:‘文台如此说誓,想必无之。’”袁结诸将与孙坚麾下拔刀相向时,“众诸侯一齐劝住”。这等情况下,就算袁绍不忌惮孙坚的实力,不想借刀杀人,也有足够的魄力,估计也难以实行强夺之事。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十八路诸侯聚义,讨伐董卓的时候,盟主袁绍明明知道孙坚私藏了玉玺,也想迫其将玉玺交出,却没有强夺,不是因为他不想夺,只是孙坚的实力让他忌惮,诸侯也在不断的劝阻,再加上他本身的性格原因,以及小算盘,所以才没有这强夺一事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