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以地域风味为区别来划分八大菜系以前,都是以人们居家菜肴为基础来进行改良和传承,而四川民间独有的调味料,以及一些特色的烹调技法来烹制的菜式味型,就可以作为家常味的起源。
(资料图片)
调味料:四川的盆地气候比较湿润,物产丰饶,除了姜葱蒜,辣椒,花椒等一些常有的香辛料以外,川人还擅长将各种食材加以制作发酵来演变成特有的调味品,比如将蚕豆和辣椒一起制成豆瓣酱;黄豆通过蒸煮后制成干豆豉,或用老姜、辣椒、白酒等制成水豆豉;四川中坝酿晒的酱油,保宁酿造的醋;远近闻名的四川青城山泡菜,此外还有豆腐乳、醪糟、香油、芝麻酱等都为家常味所用。
烹调技法:独特的烹饪手法也是制作家常味菜式的特色之一,这里面包含但不限于一些常见的烹饪手法,川人采用烟熏,腌制,晾晒,煸炒,煎炸,煨煮,浸泡等,以及小煎小炒,一锅成菜的方式,根据食材的特性,搭配上不同的调味料再辅以一些烹饪手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常味是民间风味的一个总体概括,而川里的家常味道就是四川民间特有饮食风味的表述词。
川菜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丰富的味型,这就如同画家将红、黄、蓝三种颜色定之为底色,并以这三种底色为基础,在画板上调和出我们所看到的五颜六色和绚丽多彩。同样,川厨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基本的调味品和香辛料,变幻出不同独具风味特色的味型。
我国物产丰饶,地域辽阔,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对于食物的味道都有各自不同且习以为常的喜好,这种对味觉的感受,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基本味。
基本味种类在不同的菜系中,有不同的定义,有的菜系将苦味也划分其中,也有的将鲜、香二者也归为其中。所以家常味的基础,就是合理的调和五味,使之呈现出不同的味觉感受。
鱼香味
将鱼改刀处理后经过煎炸,再放入用姜葱蒜,郫县豆瓣,泡椒,泡菜等炒制后熬煮的底料中,再调入醪糟、保宁醋,经过小火长时间的炖煮后,鱼肉本身的鲜味和调味料在热力的作用下融合后就形成了特有的鱼香味。
同时,在川渝地区,特有的红烧鱼,泡椒鱼,太安鱼,邮亭鲫鱼,球溪鲶鱼等鱼是主料的特色菜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民间烹鱼方式的影子。
除了鱼香味以外,川菜中的怪味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烟香味型都可以归类为是以家常味为衍生的。
除了作为民间风味和经典味型的衍生,家常味型也属于传统川菜24种味其中的一种,在川菜制作科学化,规范化的框架之下,家常味型也有了自己的特点。
由于家常味适用的食材广泛多样,所以它的辣味程度,风味的细微区别,和搭配的香辛料也应该随着食材的特性而发生改变。
比如制作牛肉羊肉等腥臊味较重的原料的时候,则应该适量的增加花椒,辣椒的使用量,同时辅以祛腥增香的香料。而在制作海参,鱿鱼等海产以及其其他淡水的鱼类,则应该充分的利用保留其本身的鲜味,使其和调味料充分的融合。而在烧制家常豆腐或炒回锅肉,盐煎肉等家常菜的时候,则应该注意咸鲜以及回味微甜等特点。
为了更加全面透彻的分析家常味型,下面我再和大家列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家常菜。
虎皮青椒:这道菜选择辣味轻的薄皮的青辣椒或是辣味较重的新鲜二荆条辣椒为原料,将辣椒去籽后放入无油的锅中,反复的煎制煸炒或是放在炭火上烤制,使辣椒的表皮形成斑驳的虎皮状纹路,同时也激发出了辣椒特有的风味。再将姜蒜、豆豉炒至出香味后放入辣椒一同炒,放盐,味精后在起锅前烹入适量的保宁醋即可。
回锅肉:现在的回锅肉有大多数的餐厅,饭店选用了三线肉来制作,而传统回锅肉应该是选用二刀肉,将准备好的肉燎过皮毛后清洗干净,同葱姜花椒料酒一起放到清水锅里煮至78分熟,捞出来晾凉之后切为薄厚均匀的片状。将切好的肉放入锅中煸炒出油脂,肉卷起成灯盏窝时放入剁碎的姜蒜,郫县豆瓣酱,豆豉、甜面酱一起煸炒至香味浓郁,油色红亮时,将提前改刀的蒜苗放道锅里炒至断生后即可起锅装盘。
家常豆腐:将豆腐改刀为一厘米的厚片,放入锅中煎成表面金黄之后捞出备用,准备适量的瘦肉切片,蒜苗改刀成段。锅中入油,放入切好的瘦肉炒至出香味之后将豆瓣、蒜末、葱一起下锅炒香炒出红油后加水,将豆腐放入熬制好的汤底中,调入适量的酱油,味精,烧至成熟入味后放入蒜苗略煮,最后勾芡至亮汁亮油即可起锅装盘。
结语
好了,对于川菜家常味的分析,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对于家常味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清楚的概念和认识,只有了解到川菜以及家常味的背景、特色、调味品、烹调技法以及在实际菜品当中的应用,我们才能在实际的操作中游刃有余,更好地制作出适口的家常菜肴。
以上就是我对 “ 川菜家常味,是什么味型” 的一些见解,可以给大家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