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黄老之学”会在汉初盛行?浅析其背后原因
引言:每个朝代都有一套自己的统治思想,制定国策、御使群臣、管理百姓等等都要在此种统治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无论是在统一六国之前,商鞅进行的变法,还是在一统六国之后,李斯对秦始皇所献的种种计策,都是依循法家思想而来的。所以后来学者有了"秦的胜利同时也是法家思想的胜利"的说法。但大秦帝国国祚短促,仅二世而亡,法家思想也随着大秦帝国的灭亡而被束之高阁。继秦而起的是汉朝。汉朝使用儒家思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也。
秦用法统一六国,汉用儒维护一统。但在汉初,法家思想已被摒弃,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独尊地位之时,却有一股思想盛行一时,并成为官方思想形态,这就是黄老之学。那么黄老之学为何会在汉初盛行一时呢?
(资料图片)
黄帝像
一、社会原因:连年战乱,急需与民休息
我们知道,春秋至汉初,中国历史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时期。其惨烈程度,我们可以从史料中略窥一二。《春秋》一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发生的一些历史,据统计,春秋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以及国内的内乱,导致百姓因饥馁饿死无数,甚至发生了《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所谓的"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的人间惨剧。战国更加惨烈。大大小小的战争几百起,人命如草芥一般。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战败,赵国将士被斩首坑杀的有四十余万,秦国方面也折损了二十余万的将士。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下来,必然导致人口、马匹、牛等劳动力量不足,耕地少人耕种,致使大片土地荒芜,粮食供应紧缺。
秦虽短暂统一了天下,但倏忽之间,又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反秦、楚汉相争等大事件,战争仍未得停息。直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情况才稍稍缓和。那么到了汉初,天下究竟凋敝到何种程度了呢?
老子像
《汉书·食货志》记载道:"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饿。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兴之初,粮食严重短缺,粮价哄抬过高,老百姓们无钱买米,只能"人相食"、"卖子"。不仅仅是老百姓苦不堪言,就连天子这样尊贵的人,尚且凑不齐四匹纯马,将、相们出门有的只能乘坐牛车。
可见,当汉高祖刘邦安定天下之后,天下也早已凋敝不堪。百废待兴,此时最紧要的工作就是不宜施行过多的政令与徭役,好与民休息,让百姓繁养生息。但采取何法来与民休息呢?这时就需要一种指导思想,来满足上至君王、下至庶人的休养生息之法。黄老之学推崇清静无为,正好可派上用场。可以说,汉初的社会环境为黄老之学的盛行提供了极有利条件。
西汉早期诸侯分封的诸侯
二、思想上:黄老之学崇尚清静无为
但是为何黄老之学能满足当时的环境要求呢?诸子百家,这么多派别,为何非要用黄老之学呢?其他的不行吗?这与各家本身的思想特质关系密切。
秦用法家思想虽取得了胜利,但法家思想弊端也很明显。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法家对亲疏关系不加区别,贵贱等级没有差异,一切都要凭借法来断绝,如此一来,亲近亲近的人、尊崇尊贵的人这种恩情就断绝了。法家思想可以使用一时,但不可以长久使用,所以说法家"严苛而少恩情"。法家太过严苛、严酷,一切都决于法,手持赏罚二柄,丝毫不讲人情。在这种高压态势下,人民如何喘得过气来?
儒家虽讲忠孝仁义礼智,温情脉脉,但儒家礼仪太繁缛,事无巨细都有相对应的礼仪。司马谈说:"儒者把六艺当作法要。但六艺典籍众多,一辈子都难以穷究得尽。所以说儒家追求博学却没有抓住核心处,劳心劳力却没有多少功劳、功用。"在汉初,民生凋敝,果腹尚且不易,此时更应当对百姓放开手脚,减省不必要的政令浮文,让百姓自由作业生产;若受繁博的礼仪之束缚,必然"劳而少功"。
儒家创始人孔子像
除了儒、法,其他的派别,如墨、阴阳、兵、名,都无法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那么黄老之学为何能适应呢?
先要明白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黄指的是黄帝,老指的是老子,黄老之学就是黄帝和老子学说的结合品,是道家的一个支派。其学以虚无其怀为根本,以因循万物为具体措施,推崇清静、无为之道。清净则没有太多的私欲,统治者若能减少私欲,不鱼肉百姓、暴征横敛,百姓因此可存储得下财货,渐渐富足起来。无为就能"无为而无不为",君王无为而治,大臣百姓各司其职,不受干扰,社会和谐运转,做工效率提高,社会自然不日即可恢复正常。司马谈称赞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黄老之学易操作、不费事且实际效果好,在汉初民生凋敝、百姓疲于战争之时,正好适用。
窦太后剧照
汉初,民生的凋敝,使得整个社会急需在一种能与民休养生息的思想指导下,抓紧恢复生产。但法太苛刻,儒太繁缛,唯黄老清静无为,不扰民,可与民休息。这是黄老之学能在汉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
三、政治上:窦太后、汉文帝、曹相国的大力扶持
虽然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黄老思想本身都为黄老之学的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若得不到政治人物的支持,黄老之学依旧不能盛行起来。恰好,汉初的皇帝、皇后太后、大臣们也大都喜黄老言。最有名的,如窦太后、汉文帝、曹相国,都推崇黄老之道。
汉文帝像
至于其他的政治人物,如汉高祖、萧何、汉景帝,也都喜黄老之说。在这些政治人物的大力推崇和倡导下,黄老之学更加如鱼得水,很快得以施行天下,并成为汉初的官方学说、官方思想形态,并最终促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可以说,政治人物的扶持为黄老之学在汉初的盛行填了最后一块砖、加了最后一片瓦。
四、结语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战争不曾停息、社会动荡不已。秦始皇统一了华夏,但始皇一朝暴毙而亡,紧接着就遇到了农民起义、六国反秦等冲击,秦二世而亡。楚汉相争,最终刘邦胜利,建立了汉朝。天下才进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统一期。虽然统一了,天下安定了,但经过几百年的绵延的战争,华夏大地满目疮痍、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在此历史环境中,正需要一种能与民休息的思想。然法太苛刻,儒太繁缛,黄老之学清静无为,正可堪此任。更有窦太后、汉文帝、曹相国等等政治人物的保驾护航,黄老之学最终在汉初盛行一时。
参考文献
《春秋》、《史记》、《汉书》等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