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华东野战军在结束了济南战役后,粟裕起草了淮海战役的战略布局,而粟裕制定的战略方案中,第1个要灭的目标就是黄百韬兵团,黄百韬虽不是老蒋的嫡系,也没上过黄埔军校,但他从北洋时期,从排长一直做到了如今的兵团司令,靠的都是硬仗积累的功勋,是一位能征善战的悍将。所以跟黄百韬交锋绝对是一场硬仗,不过他的对手是我军的战神粟裕。

淮海战役爆发前,黄百韬第七兵团有5个军的兵力,分别是第六十三军,第六十四军,第100军,第25军,以及刚从连云港撤下来的第44军,总兵力约12万人,不过最终黄百韬兵团在碾压一战中,全军覆没本人也被当场击毙,黄百韬为何败得如此之惨?有三大原因让他必死无疑。


(资料图)

1,撤离途中,耽误了时间!

淮海战役爆发前,我军营造出了攻打徐州的态势,实际上是为了掩饰攻打黄百韬兵团的真正目的。

因此,徐州国军总部经过商榷后,准备让各兵团收缩到徐州以及徐蚌线上,准备和解放军决战。当时黄百韬第七兵团,驻扎在新安镇一带,接到命令以后,准备西撤向徐州靠拢。

不巧的是黄百韬正忙于部署西撤的时候,却接到上级命令,从连云港海州撤退的第四十四军,正往徐州撤退,并划到了他旗下,这原本是好事,白白捡了一个军的实力,让他成为了徐州“剿总”序列中,实力最强的兵团。

但同时也延误了他撤退的最佳时期,华东野战军第1个阶段的主要重心就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所以正当黄百韬等待第四十四军一起撤离时,东北野战军16个纵队40多万人马,正向他包围而来。

第二,撤离途中兵力大损,掩护部队提前撤离,陷入危局

第44军从海州撤离到第7兵团驻扎的新安镇,足足延误了两天时间,并且第44军还带了2万多人的民众,严重拖慢了撤退的行军速度,不仅如此,第7兵团10余万人,在西退至运河大桥时,由于没有事先搭建浮桥,只能依靠铁桥渡河。

再加上44军2万多名民众掺杂在一起和解放军逼近的消息,场面一度失控,甚至有人开枪夺路,导致在渡桥的过程中,打死的,踩踏死的,掉入运河中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直到次日第七兵团成功渡过运河,损失将近万余人,同一时间,担任侧翼护卫的63军也被解放军第一纵队歼灭,让黄百韬战斗力大损。而最关键的是李弥兵团的撤离,让黄百韬失去了掩护部队。

李弥十三兵团,原本驻扎在碾庄以西20里处的曹八集,掩护黄百韬第七兵团撤离的,但是他没等到黄百韬兵团,就匆忙向徐州撤离了,当时黄百韬还连夜开车去了曹八集,希望李弥能够再等两天,李弥却以上级命令难为,不敢违抗为理由拒绝了。

黄百韬无奈只能加紧撤离!

第三,友军起义,导致防线沦陷

1948年11月9日上午,黄百韬好不容易过了运河大桥,撤退到了碾庄村一带,就接到报告,解放军有三四万主力从西北约20里的宿羊山地区,直奔碾庄而来。中午又接到徐州总部发来急电,让他在碾庄准备进行决战。

军令如山,黄百韬接令,立马指挥各军军长布置任务,可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第三绥靖区59军和77军,2.3万人在运河前线战场起义,导致运河,不老河防线土崩瓦解,解放军三个主力纵队,如入无人之地渡过运河,截断了黄百韬西撤徐州的路线。

这个时候黄百韬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解放军包了饺子了,随即第2天黄昏,华东野战军就对黄百韬兵团发起了全线进攻,这场战役关系全局,蒋介石在南京急的如锅上的蚂蚁,严令杜聿明率领李弥,邱清泉两个兵团去解救黄百韬,杜聿明还亲自上战场督战,派出了飞机,坦克,大炮援助,但收效甚微。

不仅如此,蒋介石派了总参谋长顾祝同,来徐州督战,顾祝同一见到杜聿明怒问:为何我军两个兵团,却打不过敌军两三个纵队?杜聿明当时也没搞清楚,解放军到底有多少兵力,解释说:打仗不是纸上谈兵,画一个箭头就到达目的地。

这场围歼战,粟裕用了他一贯擅长的先分割敌军部队,然后在围歼的打法,他让华东野战军的打援部队,将李弥和邱清泉两兵团,死死阻在距黄百韬20里外,难越雷池半步。并集中华野5个主力纵队,对碾庄发起猛攻,战士们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终在22日上午攻破碾庄,黄百韬也在逃跑途中被击毙。

所以结合上述三个原因,黄百韬那是必死无疑!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