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辟出了明朝,带领着一众兄弟、子侄征战天下,在诸多诸侯中脱颖而出。他们先是主要在各路诸侯之间辗转取胜,最后又是追击元廷。朱元璋建立大明,尤为不易。朱元璋虽说是把元廷追赶回了北方草原,但是却没有折损根本的实力,北元拥有着不俗的实力,甚至隐隐有重返中原之势。
所以,朱元璋读史书总结出江山要像朱家一直占领着,那就得有足够的实力,怎么有足够的实力呢?想到了周朝、汉朝时候的分封制,把子侄都分封在各地,这样以后就算大明有难,他们的后人也能平定叛乱,最后坐江山的还是朱家人;又想到了让他头疼的北元,于是就先把子侄分封在了边疆,共计九王,有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等九位王。朱元璋是想让他们齐心协力抗击元廷,如史料记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后来到了建文帝的时候,当时元廷基本被打垮了。那么藩王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尽管朱元璋是想着让其长久的存在的。新帝登基,建文帝想要削藩,就着手削藩削了几个叔叔辈的藩王,可是燕王朱棣不敢来京城,因为他知道自己来了可能就回不去了。他就赶紧谋划了一系列的政变,最后成功篡位。讲到这里,也就聊到了今天的话题,为何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后,仍迁都北京呢?延续国运,守住大明
首先,朱棣想要延续大明国运,稳固朱家江山。这是他的责任,更是他作为一代君王应有的作为。
(相关资料图)
一举两得,高瞻远瞩
其次,选择北京作为都城的原因就是朱棣在解决分封藩王制度留下的难题与北方游牧政权的侵袭之间做的一个决定,或者说朱棣迁都北京,一来解决藩王问题,二来解决少数民族侵袭的问题。
朱棣早年是燕王,镇守北方边疆,当年朱元璋儿子多,现在自己的儿子只有三个,这其中还有一个是太子。采用分封藩王的方式,两个儿子去守北方,他们势必会握有重兵,可以将北方游牧文明打的逃窜的重兵。若是将来自己的孙子即位,重新上演一次自己的篡位怎么办?叔夺侄子的皇位之事,天下人又会说朱家的闲话了,叔夺侄子皇位上演了两次。这可是让天下人都耻笑的事情啊!把边疆的重兵交在其他人手上,这更不是他所为,朱棣是不会让其他人手握重兵的。这时候,分封藩王,着实不能够解决问题了;边疆守卫也不能处理好。 自己的儿子不能守,那就所有人都去守吧!所以就有了建都在北京的决定。上至皇帝、下到六部、大小官员,在北京建立了新朝。这样,以上两个问题就都可能很好的解决,叔夺侄子皇位之事和保卫边疆都可能不再发生。只是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件事都发生了,第一件事发生了,但却失败了;另一件则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发生了。加强皇权,稳住新朝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朱棣篡位,在南京杀戮了太多的建文旧臣。朱棣要稳固自己的皇位,稳住朝政。
朱棣在南京把反对自己的人杀了不少,有的甚至是满门抄斩。南京城里满城风雨,旧臣不服,新朝不稳,百姓也是人心惶惶。朱棣也有些担心遇到不测,因为篡位之事兹事体大,自己又是杀戮太多,便是想着重新建都在北京。 朱棣要重新建都,怎么把都城选在了北京呢?首先,这里本就是朱棣原先的封地,他在这里抗击北元,谋划篡位,北京就是他的家;其次,北京曾是前朝都城,完全可以充当南京都城的职能,也无需重新建造,最多就是修缮一下,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小结
所以说,朱棣把都城建在北京,原因就在以上三点了。朱棣此举实在高明,只是他还是没有彻底的解决叔夺侄子皇位之事、防止北方异族突起,大明没能守好边疆,发生了天子被俘的土木堡之变。
当然,后来人看前朝事,是后知后觉的。在当时那个时候,朱棣的迁都之举,实在是精明决断。他稳固了自己的皇帝之位,也守住了朱氏江山。其余没有解决的,终归是人算不过天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