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餐厅点餐、停车缴费、购物买单……先得关注商家公众号,否则无法进行。这种“强制关注”的行为,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费者可将遇到的此类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反映。

进入互联网时代,扫码消费已经融入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乐于享受更便捷、更高效的支付方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线上点餐、缴费买单等正常的消费行为,不少以“一键关注公众号”为前提;点进自己的关注列表,一长串商户公众号名单更是让人心中嘀咕:“这都是什么时候关注的?”

随手一扫、轻点关注的行为看似“不起眼”,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却在无形中受到侵害。比如,一些商家会在消费者扫码后,通过公众号自动获取其手机号、地理位置、生日、住址等信息,这就让消费者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不关注、不授权就无法继续消费行为,关注了又成了商家免费的“信息源”和“广告栏”,这显然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个人信息等权益。

现实中,很多消费者误以为关注公众号是线上消费的合理前提,对于信息被过度采集缺乏有效维权手段。商家借机以最省力的方式,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任何企业的任何商业行为,都必须尊重消费者的意愿,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守住法律的底线。在中消协开展此项工作之前,北京市消协、上海市消保委等地方消协组织已发布倡议,组织经营者进行自律承诺,开展专项消费监督等维权工作。合力整治,既是对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告知,也是对商家合法经营的提醒。

“强制关注”这类乱象不能光靠商家自律、消费者较真,强有力的监管和惩处必不可少。在各地消协组织集中出击之外,也呼唤相关执法部门加大打击乱象的力度。只有违规商家受到“实打实”的惩罚,才能震慑住其他商家“钻空子”“捡漏子”的心思。治理“强制关注”乱象,法治的“雷霆出击”势在必行。

“强制关注”并非合理现象,期待监管跟上后,能让消费者从“备受其扰”变成“乐享其成”。

(摘编自《浙江日报》,原题为《强制关注公众号,谁惯的毛病》)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30日 05 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