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五千年,大一统的王朝也经历了十二个,但是在这个十二个王朝中,只有两个是农民起义建立的,那就是封建王朝的第二汉朝和倒数第二个明朝,作为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有何能耐,为何能在千万起义军中拔地而起,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呢?

关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都源于他们二人的性格。

首先,择优而录,不论是刘邦还是朱元璋,都有这个共同的优良品质。不管他们在起义之前如何,取得天下之后又如何,但是在起义中,他们都能在众多的人才中选择出最合适他们的辅助者。


(资料图片)

比如刘邦,虽然萧何从开始就陪伴着他,更是他原来的上司,可他独特的魅力能够让萧何不计较个人利益,欣然接纳张良和韩信二人,更为难得的是,面对将来助他夺取天下的重要人物,不论他心中怎么想,在人前都表现出了一种扫塌相迎的真挚感觉。

朱元璋更是如此,在大局未定之前,对刘伯温更是礼遇有加,不计较他和元朝众臣的暧昧关系,对他用而不疑的态度感动了太多人,甚至在当时的智囊李善长的眼中,也都接受了刘伯温这个大才。

这其中虽然有萧何与李善长的容人之量有关,但更是和他们二人择优录用的能力脱不开关系。

其次,用人不疑,自古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真正能做到这个地步,相信大多数的人都难以实现,而刘邦和朱元璋却能做到。

比如在四年的楚汉之争中,虽然韩信和刘邦兵分两路,但是相比于韩信扫荡诸侯的节节胜利,刘邦作为主公屡战屡败难免让下面的人生二心,在这种情况中,刘邦不但不对韩信加以制约,更是在彭城之战后,对韩信自封齐王的要求欣然接纳。

虽然我们都知道,刘邦其实早就对韩信有了必杀之心,可从来没有表现出来,仍然一如既往的加以重用,直到夺取天下,才开始对韩信下手。

朱元璋更是如此,在北元朝廷的势力撤出江南之后,面对众诸侯的争霸事业,他仍然听从了属下的劝告,实行“高筑墙,多存粮,缓称王”的策略,忍住了称王称帝的欲望,这同样是对属下的信任。最终在积蓄强大的力量之后,将张士诚和陈友谅一举击溃,奠定了半壁江山,随后驱逐北元,完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南到北统一的壮举。

最后,驭下有方。众所周知,无论哪个皇帝在打天下之时都对属下部署宽厚以待,可一旦取得天下之后便会开始清算,刘邦和朱元璋同样如此,不过不同与那些失败的农民起义军,他们比较沉得住气。

刘邦面对卢绾韩信之事,并没有不论青红皂白便发兵讨伐,而是采取利用天下百姓的百姓,将其从地方上分化隔离,从舆论上和现实中都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从而不动声色的就平定了叛乱。

朱元璋的手段就比较高明了。面对蓝玉胡惟庸的胡作非为,始终保持不闻不问的态度,直到他们目中无人,得罪众人之后,才举起了屠刀。

刘邦和朱元璋二人的做法虽然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不光是杀鸡儆猴,更是给其他人量度出尺寸。虽辣手,却也是驭下最直接有效的警告。相比与李自成,他们二人都用了最简单的方法,而消除了阴沟翻船的威胁。

刘邦和朱元璋能够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从一个基层出身的白身成为皇帝,抛开他们二人出众的才能,独特的性格也有着巨大的因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