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资料图片)
义薄云天的年代,河山破碎,群雄割据。每一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试图在乱世中找到一方生存的立足之地。
张鲁就是活跃在那个年代的传奇人物之一。他出身名门望族,又继承父业成为天师教主,曾经在汉中一方建立起自己的政教合一的统治。
但是好景不长,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张鲁陷入两难。是投靠把持朝政的曹操,还是投靠刚夺得一方之地的刘备?
经过慎重考虑,张鲁做出了让许多人不解的选择——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为什么张鲁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身怀绝学,张鲁继承天师衣钵
公元191年,在东汉王朝已经濒于灭亡的末年,张鲁以督义司马的身份,率军击败了汉中太守苏固,夺取了汉中的统治权。此时的张鲁,正值壮年,充满朝气与抱负。
张鲁生而资贵,他的先祖张良,是西汉初年辅佐刘邦建立大业的重要功臣。自张良开始,家族世代修习方术,探求长生不老的奥秘。
张鲁的父亲张衡,便是五斗米道的第二代天师,这股道教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张鲁的成长。
根据史书记载,张鲁的母亲貌美,而且“兼挟鬼道”,似乎具有通灵的能力。这为张鲁日后能够接管天师教义,奠定了基础。
受父母的影响,张鲁自小便展露过人的能力,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人脉。益州牧刘焉十分看重他的才能,任命他为督义司马,让他率军攻打汉中。
此时的张鲁,已然成为汉中之战的主要人物之一。
二、苍茫江山任我遨游,张鲁夺取汉中之战
公元191年农历四月,在东汉王朝已然面临崩溃的年代,张鲁得到了人生中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率军夺取汉中。
这一年,刘焉派遣张鲁和另一名司马张修,同去讨伐占据汉中的太守苏固。苏固原本受汉朝委任,管理汉中地方,但汉朝衰微后,他便割据一方自立。
张鲁深知,这是个夺取汉中的大好机会。于是在张修和苏固大战正酣之时,张鲁则坐山观虎斗,并暗中准备借机夺取汉中。
经过一场血战,张修终于击败并斩杀了苏固。就在他准备向刘焉报捷时,却被张鲁袭击致死,张鲁夺取了他的军队。
至此,张鲁成为汉中唯一的军阀首领。他将五斗米道的教义付诸实践,在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统治。
三、腥风血雨人不静,张鲁对抗刘璋军队
张鲁夺取汉中的行为,自然招来了益州牧刘璋的讨伐。公元192年,刘焉去世,其子刘璋继任益州牧之位后,十分憎恨张鲁的作为。
他先是诛杀了张鲁在成都的母亲和家人,然后派兵前往讨伐张鲁。但是,张鲁是经验老到的大将,他先后击败了刘璋派来的所有军队。
刘璋认识到无法直接摧毁张鲁,于是改派庞羲为巴郡太守,意图通过经略巴郡来牵制张鲁。
然而张鲁再次出奇制胜,他直捣巴郡,击败庞羲军,将巴郡也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这使得他实力大增,在汉中一方站稳了脚跟。
至此,张鲁成为完全控制汉中地区的军阀领袖,他还利用五斗米道来稳固统治,在当地获得民心。
四、来日方长重纵横,张鲁在大势面前两难选择
张鲁占领汉中仅仅几年时间,就遭遇了更大的政治环境变化。公元214年,刘备取代刘璋,完全控制了益州。
此时的张鲁,面临两难困境——是投靠日益强大的刘备,还是投靠远在中原的曹操?
其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还是汉朝丞相。而刘备仅仅是一方军阀,尚未建立正式政权。
张鲁的许多手下都建议他投靠刘备,因为两人距离较近,彼此可以互相照应。
但张鲁却大怒,说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张鲁的这句话,充分显现出他的政治识见。其中含义极为丰富,值得人们深思。
五、识大体认清形势,张鲁选择投靠曹操
张鲁最终选择投靠当时实力雄厚的曹操,带领教众北迁到中原地区。这一决定背后,有着张鲁的深思熟虑。
首先,曹操手握大权,掌控朝政。他有能力给予张鲁更大的封邑和权力。而刘备尚未建立政权,实力有限,张鲁难以从中获得实惠。
其次,曹操名义上还是汉室宰辅,投靠他更正统合法。而刘备是地方豪强,正统性不足。张鲁作为汉室旧族,更看重正统血脉。
再者,张鲁认为刘备为人虚伪,投靠他难免遭遇暗算。而曹操为人豪迈,张鲁可望获得更公平的对待。
张鲁的判断正确无误。加入曹操大营后,他受到宽容,得以弘扬五斗米道,最终积功升为议郎。
六、坚守信念为我所用,张鲁的一生
张鲁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他作为西汉遗老,一生传承、发扬祖训。虽历经坎坷,但仍以积极进取的心态,为时代留下鲜明印记。其政治见识和智慧,也令后人景仰。
张鲁的一生,向世人昭示:纵有风雨晦暗,但只要心怀信念,就终可放眼霁月
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一明智选择,体现了他对大势的判断,也预示了日后曹操与刘备势不两立的局面。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面临各种选择。我们若能像张鲁那样,审时度势,坚定信念,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