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区之间相隔甚远,因此各地的方言都不尽相同。尤其是南方地区,那可真的是「一言难尽」......所谓「十里不同音」,这可是一句写实的俗语。我在湖南上大学的时候,舍友们彼此用方言沟通的时候,就仿佛对我加密了一样,当时我就想,要是能把中国方言应用到密码学中,我估计全世界都没有人能破译我们的密码了。
相比南方,我们北方方言就好懂得多了。因为普通话的基础就是北方方言,所以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基本上也就能听懂我们整个华北地区的方言。不过,就算是这样,我们仍然各自都有一些别人听不懂的「专有名词」,比如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杌扎子」。
「杌扎子」翻译成普通话,其实就是「马扎」。而「马扎」还有一个倍儿高大上的名字——「四官撑凳」。相传,这「四官撑凳」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太公发明的。
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传说姜太公终日在河边钓鱼,最后钓来了周文王这位皇帝,真假不论,至少说明,姜太公真的挺喜欢钓鱼的。但是因为姜太公年老体衰,长时间地蹲着或者站着都不太舒服,于是就发明了这种能让他坐着钓鱼的马扎。那「四官」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因为它有四条腿吗?其实不是的,这是因为,姜太公的徐、王、刘、赵四大家臣都曾经帮助改进这「撑凳」,为其加上了原本没有的撑面,所以才叫「四官撑凳」。
四官撑凳的结构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卯榫结构有些相似,不过多加了铜条螺丝等加固。它是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四官村的手工艺特产,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这就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建国后,四官村重拾老手艺,经过多年不断的发展,四官撑凳已经从单一的小撑子发展到了多个品种,成为一个整体品牌。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