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春之际,中国基金报邀请多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知名基金经理展望新的一年投资前景和趋势,供广大基民和股民参考。
景顺长城总经理助理、股票投资部总经理余广:国内将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对宏观基本面展望积极乐观
【资料图】
回顾2022年,国内经济呈外强内弱,外需支撑经济,疫情防控较好以及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前三季度外需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内需则在疫情反复和地产出清下走弱,并受消费和地产拖累。四季度,国内经济基本面仍然较为疲软,经济数据回落幅度加深。11月经济数据显示,仅基建维持高增长,工业增长放缓,地产投资继续探底,消费持续回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出口压力继续显现。
11月以来,市场迎来了地产融资政策的实质性利好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的根本性调整。12月,国内防疫政策优化转变,阶段性对供给和需求端均产生了冲击。市场交易的逻辑围绕“后疫情”主线与经济复苏主线,防疫链、地产链、线下消费、港股互联网等板块均出现报复式上涨,指数也从低位回升。
展望2023年,海外通胀大概率继续回落,发达经济体央行将于上半年结束本轮加息周期,但经济仍将继续承受下行压力。而国内,随着“后疫情”的经济复苏,政策也将进入发力稳增长阶段,国内将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我们对2023年宏观基本面展望积极乐观。
从绝对估值角度,A股主要宽基指数的市盈率均位于历史最低三分之一分位数区间。从股债相对估值角度,股权风险溢价位于接近正一倍标准差的水平。在历史估值底部区域,同时经济重回上行周期,企业盈利逐步企稳反弹的环境下,预计中国股市整体将会经历由估值修复到盈利改善的过程。配置方向上,看好业绩确定性强的消费龙头以及估值合理的具备中长期景气度的优质成长品种。
投资策略上,我们将更加关注市场结构,配置上相对分散及均衡,继续坚持自下而上精选优质个股,操作上更加侧重选股,侧重于长期因素,基于企业的长期基本面和估值,以长期持有的思路来坚持价值投资,重点选取基本面坚实、具备核心竞争力、资产负债表健康、业绩具有稳定性的行业龙头公司,买入持有,以期获取长期的投资回报。
银华基金业务副总经理、投资管理一部总监李晓星:重拾信心,聚焦成长
2022年过去了,国际局势的风云突变,奥密克戎的多点散发,一些灰犀牛板块的预期波动,相信去年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更是如此。
回顾去年的市场,价值和周期板块表现突出,消费底部反转,基本处于市场中游,科技板块整年表现不佳,电子、传媒、计算机、国防军工以及电力设备新能源都是垫底的几个板块。
从因子的有效性来说,困境反转因子表现突出,在整体市场信心不足的背景下,市场参与者将绝大部分关注度都放在了边际变化上,行业空间、竞争格局、业绩持续性以及相对估值在股票定价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往年大。市场这样的运行结果,跟前年底大部分人的预期是很不一样的,这个也反应了市场的一致预期一般都很难兑现。
权益市场有个特点是往往今年的经验就是明年的教训,今年的教训就是明年的经验。当一个方法被所有人认同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个方法要阶段性失效的时候。但如果基金经理可以长期坚持一个有效的办法,那他长期业绩也会是不错的,每种投资方法都会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们一直坚持的投资方法是景气度投资方法,即选择长期空间大、短期业绩好且估值相对合理的优质公司,赚取业绩增长的钱。景气度投资方法在大多数年份都是有效的,但一般在经济下行周期的末期会阶段性失效,比如2018年和2022年。因为这个这时候往往伴随着信心的丧失,业绩兑现程度越好的公司,大家反而越会担心未来会下行。
我们的持仓总体维持了“科技 消费”的均衡,组合整体表现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我们持仓的标的基本面的业绩基本都是兑现的,但估值下降的幅度还是远大于业绩增长的速度,这背后的核心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市场信心的缺失。
对于2023年,我们认为市场信心的恢复是充满希望的,本质是我们认为各项政策措施将在明年有所体现,今年的经济增速会快于去年。我们预计2023年的GDP增速平稳,财政赤字率基本保持稳定略升,政府的支出以稳为主,地产市场以防风险为主,平台经济逐渐焕发活力,消费复苏可期。总体上来说是以市场化的方式修养生息,消费拉动经济逐步恢复,整体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兼顾安全。
我们最为看好成长股方向,继续选择业绩持续兑现的优质公司,其中包括科技与消费里面的绩优股。2022年由于信心的缺失,尽管相关上市公司大部分的业绩都是处于预期的上限,但估值的杀跌非常严重,如果市场信心有所恢复,估值和业绩的双击值得期待。
科技方面,看好的方向包括电动车、光伏、储能、海风、国防军工、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信创、互联网、消费医疗、创新药以及食品饮料等行业。其中新能源相关是我们最看好的方向,电动车的预期差最大,储能和光伏处于快速发展期但市场分歧较小,海风底部反转。
消费方面,2023年疫情扰动退去,行业回归基本面选股,复苏是主线,升级和价格弹性标的收益率更高。四季度随着相关政策的变化,消费板块v型反转,最先修复的是投资者对于消费复苏的信心,表现为估值的迅速修复;紧接着就是厂商到经销商再到终端全链条的信心恢复,表现为2023年目标制定得更加积极、渠道打款备货意愿有所改善,但是基本面的配合需要时间。我们认为价值股和周期股的基本面走在了股价前面,不是我们今年配置的重点。
总体上,我们会维持组合的进攻性,聚焦成长股,努力在2023年给持有人带来满意的收益率。我们在此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个人简介】
李晓星,银华基金业务副总经理、投资管理一部总监。5年500强实业经历,超11年证券从业经历,超过7年基金经理任职年限,英国剑桥大学与帝国理工大学双硕士。
泓德基金副总经理王克玉:在结构性机会中寻找优质公司
日月春晖渐,华光万物新。值此辞旧迎新之际,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万事胜意!
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海内外绝大多数研究机构预测会出现明显反弹。困扰国内宏观经济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房地产政策正持续优化调整。即使疫情的蔓延仍会对消费的恢复有所制约,但疫情波峰后,消费边际回升大概率是确定性事件。而作为观察市场最核心的指标,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友好程度大为改善,特别是整体的融资约束的放松将有利于优势企业增强资本实力并在行业低谷实现快速扩张,改善行业竞争格局。因此,基本面改善进度有望好于市场预期。
展望未来,结合市场的估值和流动性的状况,我们判断A股市场震荡上行可能性较高,将以较低估值基础上震荡上行。
基于我们对重点要素的分析,初步判断后续A股市场大概率表现为结构性特征,未来两个季度处于各类经济政策集中推出的阶段,投资层面将重点关注产业政策,自下而上深度研究,寻找优质的公司。标的选择层面,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领域:
首先,数字经济领域。消费互联网领域是过去中国企业发展最快的领域,在2021年开始连续的行业整顿之后,行业发展规则显著改善。特别是数字经济是典型的全球或区域运营的经济形态,在目前的全球格局下对于中国的开放发展具备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在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工业互联将逐渐进入实质性业务发展阶段,相关领域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其次,汽车零部件领域。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快速提升,短期内受终端销售波动的影响,相关公司估值已经回落到有吸引力的水平。
第三,前期跌幅较大但具备高成长性板块,具体而言:
一是医药板块:面对老龄化趋势,国家对医药投入有望持续加码,医药行业的需求增势有较大可能快于GDP增速,长期而言医药行业仍具备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2019年以来,医保控费政策,控制了行业中间销售环节的资源浪费,使得产品研发能力比较强的行业收入增长、销售费用下降,行业中有竞争力的公司其盈利能力依旧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
二是电子(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意义和中国企业的能力得到充分认识,行业景气度经过快速下行,目前产业库存处于消化后期,行业估值压力大幅度释放。
三是家电、家居:在消费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三季度家电、家居行业毛利率仍表现较好,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行业内库存清理非常彻底;地产政策的调整将拉动行业2023年销售改善。
综合分析,我们有理由对2023年的权益市场更加乐观一些。也祝愿所有投资者和社会各界朋友们,“泓”“兔”大展,兔年大吉!
【个人简介】
王克玉,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硕士,现任泓德基金副总经理、权益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2015年5月加入泓德基金,曾任长盛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监、基金经理,国都证券分析师,天相投资顾问分析师,元大京华证券研究员等。具有逾12年公募基金经理投资经验,19年证券从业经验。
天弘基金郭相博:2023年医药投资有望开启新周期
经历了近15个月的下跌后,医药板块在去年四季度以来获得了较好表现,跑赢大盘。站在当下,很多投资者关心医药板块的行情延续性,以及能否回到曾经的高光时刻。笔者认为,上半年疫情扰动与复苏的交错演绎将为医药投资带来诸多机会,随着政策再认知带动估值修复,估值切换、创新方向、严肃医疗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
中长期视角下,笔者对医药板块投资充满信心,2023年很可能是医药投资新的大周期起点,看好整个创新领域,但需更注重利润的实地落地。
上半年疫情扰动与复苏交错演绎
整体而言,影响医药走势的主要有几个互相交织的变量:反映内生变量的产业发展趋势,反映情绪变量的资本流动性和政策、疫情、地缘政治等构成的外源性干扰变量。
目前来看,地缘因素影响有限,仅影响个别板块。因为医药板块主要还是看内需 刚需,而地缘是长期演绎的因素,仅对个别板块逻辑造成节奏性影响。
疫情扰动方面,国内疫情当前已进入新阶段,参考海外趋断发展趋势从而推测国内可能出现的情况,再参考资本市场端演绎的充分度进行投资判断。预计上半年抗疫和复苏两条主线呈现双螺旋交错演绎,二者交织,为医药板块带来诸多投资机会。同时,下半年和上半年的投资方向可能差异比较大。
政策再认知带动估值修复
政策一直是医药板块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过往表现看,政策导向决定了医药板块的估值底,而是否有强β属性的子领域则决定了医药估值的溢价程度。前期15个月的调整已经让市场对政策的负向预期充分消化,而且普遍有过分悲观的认知。因而政策的再认知和预期修复是医药仓位再调配的根本。
从过分悲观的政策认知到正常认知的修复转化将会持续带来投资机会。2018-2022年可能是支付端政策干预行业最大的几年,后续政策的落地和影响会逐步弱化。
具体到细分领域,药品方面,集采进程进入后半段,500个大品种目标日益趋近,2022年国家及省级集采品种合计将达350个,未来影响有望逐步弱化。而且从未来大趋势来看,无论是集采的品种,还是降价的幅度,都会更加科学,降价幅度也更加可控。
整体而言,笔者对2023年的医药政策偏乐观,包括仿制药的集采,也包括将要进行谈判的创新药。其中谈判进入医保后的创新药,将在2023年从医院端给上市公司带来非常明显的收入和利润贡献。
此外,器械也是值得看好的方向。相对于药品,器械的集采政策出台较晚,因此其集采或品种的统计才刚刚开始,包括冠脉支架、包括骨科、IVD、心脏介入等。未来随着其他领域集采陆续推进,后续将迎来以量驱动增长新阶段。此外随着部分领域最新集采价格降幅或中选规则的明显更加温和,资本市场层面此前对于集采的过度悲观预期也迎来修复。
而且与药品政策有所不同,器械耗材IVD集采常态化进行的同时,亦有贴息贷款、鼓励创新、进口替代等长期利于器械行业发展政策陆续出台,都将长期利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关注估值切换、创新领域、严肃医疗
具体到2023年医药投资,有三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高低估值切换可能仍然会持续。如2022年上半年表现比较好的是新冠产业链和中药板块,中药板块是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明显的高低切换,属于稍有边界变化就会有估值回归的板块。除中药板块外,很多产品方向包括有创新规划、创新布局的传统药企也会走出来高低切换的过程。
二是创新方向会可能成为未来医药行业最大的主题,也是最确定的投资方向。很多创新药都经历了较大跌幅,导致现在的股价已经远远低于价值。同时,未来随着创新药获批,整个创新板块的投资会从炒预期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贡献收入、贡献利润的过程,所以创新板块也是2023年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
三是院内严肃医疗可能成为最重要的主线。当前时点产品类公司的配置价值重新凸显,严肃医疗板块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从配置下游的服务或者所谓的“卖水人”,逐渐地回到配置医疗板块的本质---产品端。
站在中长期视角下,笔者对医药板块投资充满信心。从需求上看,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医疗需求有较大的提升,叠加国家投入不断增加,为医药板块的中长期表现奠定了基础。
同时,医药板块是一个大周期行业,第一波大周期在2010-2015年左右,处于医保大扩容阶段。第二波大周期在2015-2022年上半年,是创新药时代,多集中在概念领域。预计2023年会是一个新的5-6年的新的大周期起点,看好整个创新板块,但更注重利润的实地落地。
【个人简介】
郭相博,天弘基金股票投资研究部大健康投资总监,是具备医药实业经历的“内行人”基金经理,曾参与新药研发。2014年2月加盟天弘基金,现任天弘医疗健康、天弘医药创新、天弘臻选健康基金经理。
鹏扬基金朱国庆:经济困境反转,股市结构走强
回顾2022年,全球经济和股市都表现不佳,既有经济周期本身的因素,同时也有意外事件冲击的影响,体现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是估值和盈利双杀的局面。
展望2023年,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看法可以更加乐观些。随着疫情防控调整后快速达峰和稳增长政策落地,中国经济有望困境反转,股票市场上半年将面临强预期弱现实的局面,下半年则有望迎来盈利和估值双击,为投资者带来理想回报。
疫情达峰之后,预计消费增速逐季向常态回归,这是2023年经济回升最大的变量;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也有望从负增长逐渐修复;去年表现出色的出口则面临较大压力。总体而言,经济在上半年逐步企稳回升,下半年复苏力度会非常显著。我们预计2023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在5%左右,如果有进一步更强力度的稳增长政策出台,经济增速还可以高看一线。
随着经济复苏,市场信心恢复,股票市场流动性有望改善。从数据看,去年公募基金的总规模上升了1.5万亿,但主要是流向债基。金融市场流动性其实非常充裕,只是风险偏好在降低。随着经济企稳回升,伴随赚钱效应逐步显现,预计市场风险偏好也会回升,股票市场流动性改善。另一方面,看全球流动性变化,我们预计美国通胀可能在一季度见顶,美联储加息周期随之结束。高通胀之后,美国经济通常会衰退,这个时候不排除美联储采取降息措施。总体上,我们预期全球流动性会边际改善,新兴市场会从中受益。从这个角度看,港股受益程度比A股还要更大;之前受外资流出冲击大的优质蓝筹公司也会受益。外资近年来对股市流动性影响较大,其偏好的还是基本面扎实的优质蓝筹公司为主,这一点不会有太大变化。2022年A股经历了海外资金加速流出的情况,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外资投资者重新增加中国资产配置也是可以预期的。不过,要想重现之前持续大规模流入的情景尚待时日。
沪深A股估值水平处于非常有吸引力的位置。我们看到,几乎每个行业相比其历史估值都处在比较低的位置,这主要是市场恐慌性抛售形成的估值底。这个估值的底部非常坚实,不必悲观。2022年风险资产估值降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因素冲击造成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现在看,俄乌冲突的影响已经很小了,欧洲能源危机也在缓解,疫情防控、地产政策、互联网政策都超出市场预期。即便疫情反复还会对经济形成冲击,但整体影响是变小的。当然,在新的一年还是需要关注中美关系在内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做好应对。
市场距离真正的牛市还差什么呢?我认为需要从恢复两个“信心”上着手:一个是投资者信心,一个是企业家信心。投资者信心恢复需要的是市场赚钱效应,企业家信心需要的则是企业“能活下来、能活得好”。投资者信心恢复起来会快一些,比如说假设市场赚钱效应从2023年一季度延续到二季度,这个信心就会逐步恢复。企业家信心恢复则需要更长时间。
从风格上看,A股上半年总体上偏向大盘价值,下半年总体上偏向中小盘成长。2023年上半年股票市场主要是政策和预期驱动,因为这个时候经济复苏力度还比较微弱,即所谓强预期弱现实,投资者可能更加偏好未来基本面确定性修复的板块,比如与经济复苏强相关的大金融板块,地产链,以及本身需求稳定性高受经济周期影响弱的板块比如军工、风电、光伏、医药等。这个阶段市场博弈特征会比较显著,行业和风格切换较快,不过从基本面看我们认为大盘价值总体会占优。到了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和上市公司基本面改善,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这个时候表现更好的可能会是一些成长性板块。
内需回升程度可能是影响2023年不少重要行业投资的胜负手。谈内需房地产不容回避。地产行业的特征是胜者为王,生存下来的公司会有投资机会。从上下游看,由于地产销售和投资恢复还需要时间,竣工的恢复会更快,2023年上半年竣工相关板块受益程度会更大。
消费和医药都受益于疫情之后的需求复苏,防疫调整之后“阳达峰”进程加快,部分消费行业个股的股价已有提前反应,按照疫情之后正常情况下的盈利进行估值了,后续需要观察这些消费行业个股的实际盈利修复情况,预计不同消费领域恢复程度会有差异。比较而言,持续低迷2年的医药今年可能出现贯穿全年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同样受益于疫后复苏的医药子行业,股价反应并不充分。
在成长性板块中,医药和海上风电全年的成长性都很好,2023年的行情持续性会比较好,海风除了国内招标大幅增长外,海外需求也在起来,要看哪些企业能够抓住机会。而像消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这些成长板块,目前受全球需求影响,景气度仍需要观察,如果能观察到景气度出现回升态势,伴随下半年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也会出现很好的投资机会。
2022年最后两个月港股表现非常强劲,我们仍非常看好港股2023年表现。港股基本面与A股一样,都受益于中国经济复苏,而流动性改善方面港股会更加显著,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本身港股估值也一度压缩到历史最低估值附近。港股基本面改善叠加估值提升,阶段性表现会强于A股。当然,港股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也确实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助于这些公司估值提升。
【个人简介】
朱国庆,拥有25年证券市场从业经验,现任鹏扬基金副总经理、股票首席投资官,职业生涯曾担任公募基金股票投资总监、著名海外投资机构中国股票投资总监,服务过境内外不同类型的客户,长期管理公私募基金和海外主权基金。朱国庆身经百战,熟悉中国股市各个时期的市场风格特征,具有宽广的投资视野,坚持基于公司基本面深度研究的投资理念,善于从上市公司成长性和行业竞争格局改善中精选标的。
中加基金刘晓晨:消费回暖可期,权益资产有望领跑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在炮竹声声中,在笑语连连里,我们辞别寅虎,迎来卯兔。值此万家团圆、辞旧迎新之际,祝愿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回顾过去一年,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资本市场在波动中展现韧性,组合投资也是充满挑战。新元初启,新的气象已经焕发,对未来我们充满期待。2023年权益资产预计迎来“升机”,表现超越其他各类资产。
23年经济将在曲折中前行。从海外经验看,疫情管控政策优化后,经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三年疫情,国内大量需求被压抑,防疫政策变化后可能会有较大反弹。从政策层面来看,工作重心重回经济建设,房地产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预计会有一系列刺激政策来确保内需恢复。
经济整体恢复可能还会一波三折,市场机会将跟随经济复苏进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二季度在内需驱动下,经济有望回暖,受益政策刺激的内需行业或有更好表现;二是下半年随着海外经济触底,预计全球经济接力复苏,从结构性复苏走向全面复苏。
流动性大概率趋于收敛。尤其上半年海外利率水平还将维持高位,国内货币政策动作有限,市场难有趋势性行情,价值跑赢市场的机会更大。全年来看,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投资方向:
首先,23年的焦点在消费复苏,无论是出行,旅游,餐饮,医药等都会有不错的表现,二季度可考虑逐步向可选消费过渡,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回升,风格或向成长过渡。
其次,在海外供给端修复偏谨慎、全球产业格局供需紧平衡的背景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具备竞争优势的行业,如机械、金属材料、化工、汽车零部件、纺服轻工等,里面有不少“隐形冠军”值得挖掘。
再次,疫情三年带来的消费习惯改变催生新的成长性机会,新能源车销量仍在快速增长,消费者更加关注性价比,国货的高渗透机会仍是主线,可重点关注乳制品/啤酒/软饮料/美容和个护产品等。
新岁序开,共赴新程。中加基金投研团队将秉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加强对基本面的前瞻研究,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在控制好组合波动的情况下,力争为持有人创造更好回报。
【个人简介】
刘晓晨,金融学硕士,18年证券从业经验,历史管理产品曾荣获“明星基金奖”;曾先后任职于瑞泰人寿保险、华商基金、新华基金。2020年加入中加基金,目前担任中加消费优选混合、中加聚隆持有期混合、中加聚享增盈等产品的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