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明朝最懒皇帝,朱翊钧连续28年不上朝,为何皇权却没被架空?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的时候刚刚十岁,年幼的他又是如何在二十五岁那年创下史书记载的“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的“万历中兴”呢?
一、严格教育
【资料图】
公元1562年,朱翊钧呱呱坠地,只不过他的出生并没有为父亲朱载垕带来喜悦,反而更多的是惴惴不安。
当时嘉靖皇帝深信“二龙不相见”的谶语,因此,对于自己所剩下的唯一儿子裕王朱载垕也避之不见,因此,在裕王生下朱翊钧后,没有人敢向皇帝禀报,直到嘉靖皇帝驾崩后,朱翊钧成为皇子,才正式有了名字。
朱翊钧作为朱载垕的第三个儿子,原本太子之位是轮不到他的,没想到他的两个哥哥在朱载垕登上帝位之前就去世了,朱翊钧作为实际上的皇长子,在朱载垕登基的第二年就被册封为皇太子,那一年,他刚刚五岁。
成为太子后的朱翊钧自然就与普通皇子不一样,作为日后的皇帝,朱载垕早早地就为儿子准备了一批“教师团”,教导朱翊钧读书、骑射,甚至朱翊钧的母亲也对他严加看管。
朱翊钧登基的时候只是一名十岁的孩童,上朝的时间还比较早,这让年幼的朱翊钧时常起不来床,因此,他的母亲每逢上朝之时都会早早地来到朱翊钧的寝殿之中,叫他起床。
有时候朱翊钧不想读书,或者做出某些出格的事情来,他的母亲都会以母后之尊对他悉心教导,严格惩戒。
在万历皇帝在位的前十年时间里,万历皇帝无论是读书还是参政都向大臣们展现出一副明君的模样。
只不过十岁登基的朱翊钧哪怕五岁就已经有儒家大才教导,他也不可能成为十岁就通晓治国之道的经世之才,之所以能够实现万历中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能臣——张居正的辅佐。
二、名臣辅佐
大明朝在正德、嘉靖皇两代皇帝时期就已经在走下坡路,国库日渐空虚,百姓也因为各种税赋的缴纳而民怨沸腾,这时候已经成为大明朝实际掌控者的张居正终于可以实现自己对于大明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的改革。
在政治上,张居正施行“考成法”,命令各部诸司所办理的事情都在具体期限内完成,并每月一检,提早完成则奖,未能及时完成且没有具体理由则罚,在这样的规定之下,提高了各部官员的办事效率,这也让万历朝堂的不良风气为之一清。
在军事上,张居正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将军稳固大明边关。
在经济上,张居正将明朝施行的两税法改为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将百姓所需要承担的杂七杂八的税赋全部计算在一起,并且将原有纳粮改为纳银,这样既避免粮食储存不易的弊端,也保证百姓缴纳银钱的便利,使国库日渐充盈。
正是有了张居正在万历时期的数次改革,才让明神宗朱翊钧在二十五岁的年纪就取得了“万历中兴”的盛世,这也让逐渐走向没落的大明有了一线生机,只不过就在大明蒸蒸日上的时候张居正病逝,而万历皇帝也开始了“静摄”。
三、皇帝静摄
万历皇帝在幼年就接受名家教导,少时就对四书五经有了深刻的理解,更何况万历皇帝的启蒙老师就是张居正,在万历登基后,对张居正也格外尊重,一直称呼他为“张先生”或者“首辅张先生”。
除了尊重外,万历皇帝对待这位老师也格外信任,张居正对小万历如师如父的关怀下,对于朝堂之上的事情,凡是张居正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万历都会照着施行,哪怕有不理解之处,在询问过后也都按照张先生的想法进行。
在万历十五年时,张居正病逝,而万历皇帝为了避免大臣的骚扰宣布进行“静摄”,从此不再上朝。
其实这并不是万历皇帝懒政的表现,反而在静摄期间,万历皇帝应该做的事情一样都没有落下,尤其是在静摄期间“三大征”的胜利更是展现出他超高的政治手段。
而万历皇帝能够实现“静摄”主要原因是大明朝完善的制度为万历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下,权力能够得到完美的制衡,一切政事也不会耽搁,万历皇帝都会进行处理。
总结
万历中兴是大明王朝最后的闪光点,万历皇帝年轻,原本可以挽大厦将倾的勇士,可是在国本之争中,万历皇帝清楚地认识到皇权虽然至高无上,但是无法遏制逐渐强势的官僚集团,这也让万历皇帝的“静摄”变成真正的怠政,大明朝也开始日薄西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