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华夏文明五千年,按照年代划分,大抵为“秦汉唐宋元明清”,如此多的朝代自然也诞生了诸多名城古都;或许有朋友会想到六朝古都“北京”、十朝古都“西安”等,这里要说的也是一座历史名城,而且是座叠压了六朝古城的“城摞城”,即古代的“汴梁城”,今天的“开封城”。老开封的朋友或许听过这么一段话“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乍一看好似顺口溜,或是开封历史的简单描述,在今人看来更像是种“传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龙亭东湖进行清淤工作,工人无意间发现了明代“周王府遗址”,由此揭开开封“城摞城”神秘面纱的一角。
要说“开封”,首先还得从华夏“母亲河”说起。简单地说,黄河穿过黄土高原后进入广袤的华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水流速度降低,就造成了黄河上游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据统计,每年有3亿吨的泥沙淤积,使下游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其中感受尤为明显的就是开封。开封河段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到今天已形成了著名的“悬河”奇观,数百年前的史书中就曾有“城在釜底,仰视黄河”的记载;试想,头顶悬着一条大河会发生什么,因此黄河自古也有“三年两决口”之说,首当其冲受到波及的自然也包括了开封古城。
1981年,开封龙亭东湖进行清淤工程,工人们无意间发现了疑似古城墙遗址,随后考古队进驻并展开了更为仔细的考古发掘;后经专家鉴定,最终认定这座古城遗址是明代的“周王府”,也就是朱元璋儿子的王府。常理来讲,挖到古代藩王的“府邸”已算是重大考古发现了,至少对研究明代历史有着重要作用;可谁也没想到,这仅是“惊喜”的开始,之后考古队在地下八米处又发现了众多古代房基和殿角翘沿。这里解释一下,因为先出现了“周王府”,再出现房基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出现“殿角翘沿”可就让人难以理解了;对此考古专家却显得十分高兴,这种情况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周王府”下面还有古城。
果不出预料,随着发掘的拓展深入,考古队惊喜地发现,明代古城下面竟然是宋代皇城遗址;大宋王朝在开封建都长达168年,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东京汴梁”,史载其“富丽甲天下”。奇怪的是,正是这样一座数百年的“历史名城”,却在盛极一时后神秘消失,各种版本的“传说”也随之出现;作为历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东京汴梁”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努力寻找的目标,谁也没想到它竟然就在开封城下埋藏了近千年。如果“惊喜”仅是千年皇城的话,似乎还不足与形容专家的心情,因为此后考古队又在皇城下面发现了唐代重镇“汴州城”;总而言之一句话,今天的开封地下“城摞城”,它们分别为战国“魏都”大梁城、唐汴州城、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这里以历史知名的“宋都皇城”为例,考古发掘证明,宋代“东京”是一个东西短、南北长,由内向外依次筑有皇城、内城、外城,并各有护城壕沟,它不仅城高池深,而且墙外有墙,城中套城;以今天的测量为据,这座近千年前的古城周长近30公里、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其外城全部淤埋地下2~8米处,外城西南角发现,外城城墙仍残高8.7米,墙底宽34.2米,顶宽4米,异常坚硬。除了“宋都汴梁”,其他历代“开封”的建筑面积和城墙遗址均清晰可见;如果说“城摞城”已经算得上建城史上的奇迹,那么更让考古队感到“瞠目结舌”的还有。
专家惊讶地发现,明、金、宋三座不同时期的城墙,竟然自上而下的叠压在一起,也就是说,今天开封城下不仅“城摞城”,还出现了“墙摞墙”,甚至是“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观;今天中山路曾是开封老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宋东京城“御街”;如果仅是叠压一条宋代“御街”也就罢了,下面居然还分别叠压着明清两代的路面,也就是说,不同时期的“路摞路”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其南北中轴线居然数百年没有丝毫变动。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不仅生出疑问“开封常年遭受洪水威胁,为什么古人不避开这里,在其他地方建城呢?”
公正的说,“开封”在地理位置上并不是理想的建城地点,这里既没有大山,连稍高的丘阜也很难见到,比之长安、洛阳、北京等有天然屏障的古城,开封显得四塞无险且不利于守,同时开封地势低洼卑湿,古代就称为“斥卤之地”;但是,自隋唐建成京杭大运河之后,开封就变成了南北漕运的要冲,又是东都洛阳和唐都长安的重要门户,再加上域内汴河南通江淮,大批江南物资可直达这里,古人之所以对开封“情有独钟”,也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当然还有历史文化的原因,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之所以开封在战国时期就成为“都城”,一则因为当时的魏国要避开强秦的侵扰,更重要的也是为了进取中原。
到了宋“东京汴梁”时期,开封已发展成“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超大城市,这就造成古人一种理念,即开封是一座“王气鼎盛”的城市,因此开封虽饱受历史战火和黄河洪灾的洗礼,但古人依然不愿放弃这块“宝地”;当然,这么说显得复杂和难以理解了,不妨举个简单的例子,明崇祯年间,开封曾遭受一次特大洪灾,史载“黄沙白草,一望丘墟”。当时就曾有人提出将省会改成许昌,但马上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理由依然是开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这样的名都大邑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清初为了维护中原稳定,安抚民众的心理需求,只能在明开封城墙的废墟上加高增筑墙体,而省会仍旧放在开封。
开封“城摞城”已成为海内外罕见的历史奇观,今天更是开发出多处景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自去转一转。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