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古人对于死去之人常常怀有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希望他们在“那边”活得很好,另一方面希望他们不要回来,哪怕是回家看看都不行,以免把活着的人带到“那边”去。

古人千方百计厚葬死者,想让死者在地下“生活”很舒服,但又害怕他们出来作祟。死者生前是活人,甚至是人们常见的人,认识很多人,甚至有钱也有权,却突然去世,让人接受不了。尤其是死者的亲人们,对他既敬且畏。敬重他,就要厚葬他,而害怕他,就要经常上供,不让他回来看看。

古人大多比较迷信,或许和皇帝提倡的神权统治有关系,也和皇帝提倡的愚民政策有关系。皇帝自称天子,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文武百官也都要制造出生神话,弄成前世是仙人的说法,用以愚民。老百姓没什么文化,不读书,也不识字,却相信神学,也相信封建道德那一套。于是,老百姓都相信了鬼魂学说,甚至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认为人有前世,也有来世,要行善积德才能得到福报。可以说,行善积德对社会风气的改造非常有帮助,只不过把行善积德弄得太功利化了,就距离纯粹的善太远了。而烧香拜佛,上香火钱等行为更加功利化,也就距离神佛宣扬的思想太遥远了。神佛的思想没有天多的功利性,只是诱导人思想解放,却并不会大肆收受香火钱。

古人相信了灵魂,认为人和动植物都有灵魂,甚至万物都有灵。于是,就有了神佛崇拜,有了动物崇拜,有了植物崇拜,只是没有微生物崇拜。因为古代没有显微镜,不可能发现微生物,更不可能崇拜微生物。古人没见过灵魂,却认为灵魂一定存在。即便是现在,人们也没见过灵魂,不知道灵魂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但古人迷信,相信一定存在着灵魂。人死之后,灵魂就会升入天国,或者下到地狱,而孤魂野鬼就是在人间游荡的灵魂。一般来说,心事重重的灵魂不会进入天堂和地狱,天堂和地狱不收,只会让他们在人间游荡,了却自己的心愿才能选择升入天堂或者下到地狱。于是,就有了报仇的鬼魂,有了嘱托身后事的鬼魂,有了“拿替头”的鬼魂,有了附体以实现自己心愿的鬼魂。其实,人们所谓的鬼魂大多都是虚构出来的,并不是实有的东西。毕竟大脑看到的世界都是一种有限的感官世界,而不是什么真实的世界。至于梦中或朦朦胧胧中看到的鬼魂,想到的鬼魂,就更加虚妄了。

人们惧怕鬼魂出来作乱,就要想办法治理那些作乱的鬼魂。可是,亲人死去了,也会成为鬼魂,怎么办?在亲人死去的时候,要行葬礼,甚至要厚葬,对得住死去之人。甚至人们会认为,刚刚死去的亲人并未走远,而是在某个角落里默默注视着人们,需要对他尊敬,而不是冒犯。但死去之人的灵魂过一段时间就会离开家庭,到了未知的领域,或者成了仙人,或者投胎转世,或者做孤魂野鬼。而人们最怕的就是孤魂野鬼,容易缠人,也容易回家看看,给家里的小孩儿带来晦气。巫师们都懂,只要谁家的孩子哭哭啼啼不睡觉,就算是遇到家鬼了,要跳大神的攘治一番,还要家里人夜里给死去之人送点“盘缠”,其实就是烧点纸钱,上点供品。当然,也有过路的孤魂野鬼纠缠孩子的,只是为了要“盘缠”。家里人送了“盘缠”,就算是解决了问题,孩子也就不一个劲儿地哭闹了。

死人生前受到礼遇,死后仍然要受到礼遇。到了烧纸的日子,人们会到坟前烧纸,给死去的亲人送点钱,送点衣服和食物,一般都是纸糊的,或者直接画在纸上的东西,烧掉就算是送到那边了。只是,人们仍然心存忌惮,尤其是外人,对于死去之人有点害怕,怕他们出来祸乱人间。一九四四年,夏鼐先生在敦煌一砖室内发现两个朱书镇墓文陶罐,时代为东汉末年到晋初。罐子外面用朱红写着镇墓文,两个罐子似乎完全相同,只有人名不同。第一个罐子写道:“翟宗嬴,汝自薄名蚤终,寿穷算尽,死见八鬼九坎。太山长阅(?),汝自往应之。苦莫相念,乐莫相思。从别以后,无令死者注于主人。祠腊社伏,徼于郊外。千年万岁,乃复得会。如律令!”东汉末年出现的这种镇墓文,可以看到道教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心态。既要敬重死者,又要弄镇墓文,防止他们出来作乱。他们认为,人鬼殊途,阴阳两隔,就不再互通消息了,要是想互通消息,就要等到千年万年以后,而别说千年万年,就是隔了一百年,活着的人也早就死了,到那边和死者相会了。

看来,人们还是不理解灵魂,不知道人为什么会生,为什么会死,死后又去了哪里,以至于这个问题成了哲学上最难解答的问题,一直没有让人信服的答案。其实,人们对于死者的矛盾心理出于自我保护的功利性,有些自私,但都能被接受,毕竟活着的人希望一直活下去,而不是视死如归。真的大无畏了,也就视死如归了,没有什么好留恋的。死亡是终极归途,谁都逃不掉,为什么不潇洒一点,看透一些事情呢?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