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不久之后,司马懿又以谋反之罪,将曹爽及其党羽全部诛杀。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懿夺权的关键时刻,曹爽虽然失去了魏国都城洛阳的控制权,但是,他手中还有天子曹芳,作为朝廷册封的大将军,曹爽还拥有掌控天下兵马的权力。
(资料图片)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曹爽本来可以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叛乱时,拥有天子和兵权的曹爽为什么选择投降呢?
一
首先,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已经有人向曹爽建议效仿曹操了,这个人就是桓范。当时,大司农桓范带着大司农印寻找曹爽。司马懿看到后对蒋济说:“智囊往矣。”蒋济则说:“曹爽对桓范内在疏远,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桓范的计策。”桓范见曹爽兄弟后,劝他们带着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为号召要求天下将士前来支援,与司马懿对抗;又以大司农印绶担保不会缺粮。
但曹爽兄弟都不能下决定,一晚后曹爽更决心要罢官投降,以为顺从地交出权力还可以继续富裕奢华的侯爵生活,保存家族。桓范见此大哭着说:“曹子丹(曹真)大英雄。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哪会料想今天因为你们的原因使我灭族!”由此,曹爽之所以向司马懿投降,第一个原因就是曹爽自己贪图享乐,不敢放手一搏。
二
针对曹爽的这一心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十分清楚。于是,为了对症下药,司马懿先后派出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从而诱劝曹爽放弃权力,并以洛水为誓允诺其只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和之后的荣华富贵。实际上,曹爽没有那么蠢,他之所以相信司马懿一是自己没有信心抵抗,也就是没有必胜的把握,另外司马懿所指的洛水有着神圣的地位。
在三国时期,曹植曾经写过一篇极富盛名的《洛神赋》,根据他的序词,这篇文章是纪念洛神的。洛神就是洛水之神,洛神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洛水之神,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实际上就是对洛神发誓,歪史以为,曹爽与其相信司马懿,不如说曹爽更加相信洛神。
与此同时,资历不输司马懿的大臣蒋济,也写信劝说曹爽放弃抵抗。正是因为这么多大臣的劝说和担保,促使曹爽轻信了司马懿不杀自己的承诺。
三
其次,曹爽虽然掌握了天子和兵权,但是,自己和心腹的家眷留在了都城洛阳,并且被司马懿掌控了。所以,这也是曹爽投降的重要原因。即便曹爽可以舍弃自己的家眷,曹爽的手下也不一定都能舍弃。一旦有人因为洛阳城中的家眷和司马懿里应外合,曹爽也可能性命不保。
再者,军事能力上相差司马懿甚远,也是曹爽没有抵抗的重要原因。曹爽虽然是曹真的长子,出生于将门之家,他的父亲曹真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生前更是压制了司马懿,但是,曹真的儿子曹爽自己既没有军事天赋,也缺乏战场上的历练。
比如在公元244年,曹爽为了建立战功而征伐蜀汉。此战,曹爽调集了十多万大军,而蜀汉在汉中的兵力不过三万人。不过,因为蜀汉大将军费祎又先一步领兵据守山岭,曹爽无法前进。参军杨伟和夏侯玄都劝他撤军,曹爽无奈之下只好撤军,但已经被费祎事先进兵据守住魏军后路,曹爽经过苦战方才得以撤离,死伤甚多,所带去转运的牛马也几乎耗尽,羌、胡等地对他怨声载道,关中也大为虚耗。
四
最后,曹爽伐蜀导致曹魏大军损失惨重,不仅曹爽自己信心备受打击,也造成曹魏将士对曹爽颇有怨言。进一步来说,因为之前的败绩,这导致曹爽缺乏战胜司马懿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选择交出了兵权。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皇帝曹芳,也不一定会站到曹爽这一边,毕竟在当时,饮食、服装等规格不输皇帝的曹爽,更像是乱臣贼子。总的来说,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曹爽放弃了抵抗,接受了司马懿的处置。对此,桓范痛骂了曹爽兄弟,认为他们愧对父亲曹真的名声。最终,曹爽所在的家族遭到了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