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午,49岁的北京导游“龚哥”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晕倒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医院证明显示其因热射病去世,引发广泛关注。广州近期迎来持续高温天气,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的极端最高气温达40.5℃。有“高温杀手”之称的热射病是什么原因引起?如何预防?南都记者就此采访相关专家。


(相关资料图)

热射病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从7月6日开始,广州将进入一段至少持续10天的晴热天气过程,35℃高温“天天见”。 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广州市气候预测则指出,预计第三季度广州各区平均气温大致为27.5℃~31.5℃,较近10年同期偏高0.1℃~1.0℃。其中7月气温偏高0.5℃~1.0℃,8月气温偏高0.1℃~0.5℃,9月气温偏高0.5℃~1.0℃。其间极端最高气温大致在37.0℃~40.5℃,较近10年同期偏高0.1℃~0.5℃。全市平均高温日数33~38天,较近10年同期偏多1~6天。

广州近期迎来持续高温天气。

持续高温天气导致中暑患者增多,而热射病即重度中暑,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很高。近期,除了北京导游“龚哥”因热射病去世,北京一名中年女性也因热射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经过近7小时抢救,仍不幸离世。据了解,她在户外带娃活动回家后,曾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的症状,但并没有及时采取调适措施,继续处于没有开空调的闷热、西晒房间内,直至“叫不醒”才被家人发现送医,此时为时已晚。

高温高湿天气是热射病发病的主因

“夏季高温高湿天气是热射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南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童华生指出,热射病发病原因可分为劳力型和经典型热射病,前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过多所致,后者常是散热障碍导致热环境热量蓄积所致。中暑分为轻症和重症中暑,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类型,常出现高热(40℃以上)和神经系统损害突出表现的多器官衰竭,死亡率50%以上,部分幸存者可遗留神经骨骼肌系统后遗症。

哪些人群容易出现热射病?他称,劳力型和经典型热射病好发人群不同,前者常发生于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如运动员、军警、消防员、建筑工人和户外游客等,后者常发生于年幼年老体弱者、孕妇或慢性基础疾病人群。

热射病是一种可预防性疾病,童华生建议市民重点做好以下预防工作:1.强化防暑意识,自觉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乏力等症状时,立即停止作业。2.警惕诱发疾病,患轻微心身疾病时如感冒、发热和腹泻等,避免高强度作业。3.合理安排作业强度和时间。避免高温时段作业,根据作业强度制定休息时间和频率。4.及时补充水盐。避免脱水,提高热运动耐受。5.热习服训练,热习服训练2周提高热适应能力。6.高温天气下,照料好老弱病残等易感人群,及时做好通风、空调等防暑措施。

处理: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

当出现热射病症状时,应该如何处理?“做好早期降温复苏和重要脏器功能支持是热射病时效性救治的关键。”童华生强调,当出现头昏、乏力等热射病症状时,首先迅速脱离高温环境,松解衣物,通风休息;其次尽快物理降温,包括冰水浸泡毛巾或冰袋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大血管处冰敷及25 ℃~30 ℃自来水喷洒皮肤等;最后立即拨打120,求助医务人员紧急救治。值得注意的是,“神志转清不代表危险解除,腋窝体温较中心体温较低1-2℃,避免退热药物降温。”

据了解,南部战区总医院自2004年建立热射病研究团队,建立了“黄金两小时救治圈”,研发了现场和院内时效救治系列关键技术。近年来,医院成功救治一大批高温作业人群和户外拓展旅游者等特重型热射病患者。

采写:南都记者杨婷 通讯员刘益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