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爆发了长平之战。此战,白起击败了赵括,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又针对赵国发动了邯郸之战,虽然在魏国、楚国的支援下,赵国的邯郸之围被解除了。但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还是导致赵国元气大伤,可谓差一点就亡国了。眼见赵国陷入到最为衰弱的情况中,一旁的燕国想要趁火打劫,派遣大军来进攻赵国。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燕军不仅被击退了,燕国都城更是被赵军包围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251年,也即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燕王喜改变了和赵国交好的计划,选择对赵国趁火打劫。在此基础上,燕国出动了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面对燕国的大军,赵国君主派遣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等燕国将领。
在此基础上,愤怒的赵军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向燕国发起了反击。在廉颇的率领下,赵军在燕国疆域内势如破竹,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在燕国快要被赵军灭亡的危急时刻,燕王喜赶紧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什么还能差点灭掉燕国呢?对此,在笔者看来,从燕国的角度出发,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可谓是实力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在这一点上,地处四战之地的韩国,在战斗力上都不输燕国。
具体来说,在地理位置上,燕国所在的北方,在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稀少,农业和手工业都要落后于中原地区。和赵国比起来,燕国大军缺乏长期的作战经验。除了乐毅伐齐,依靠五国的力量击败齐国,燕国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与此相对应的是,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和齐国、魏国、韩国、秦国等强国都有交手,至于李牧等将士,还和北方的匈奴长期作战。在和强国的长期交战中,赵军将士在作战经验和战术、装备上都要胜过燕国。
最后,赵军可以击败燕军,也是利用了燕军过于轻敌,而且采用了以逸待劳的策略,从而将劳师远征的燕军击溃。更为关键的是,虽然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让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但是,这也让赵军将士更加团结,也即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比如在之前的邯郸之战中,赵军实力明显弱于强大的秦国大军,但是,凭借着廉颇等将领的身先士卒,加上赵国上下的团结一心,所以才能坚守到魏国、楚国的援军。由此,在古代战争中,士气也对战争的结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面对趁火打劫的燕军,赵国将士因为愤怒而奋起反抗,从而实现了哀兵必胜的效果。正是凭借着这一士气,赵国在长平之战坚持了30年才被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