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一:古代阶级制度的严苛,分餐是制度的约束

商周秦汉时期,从壁画还是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代人讲究分餐的排场。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人们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

鸿门宴中众人分桌而坐,在古代出现这种用餐制度,与严苛的封建礼仪和阶级制度有一定关系。封建王朝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级或身份的人不能同桌共食,分餐制就是在这种前提下衍生的。

先秦时期,儒家提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家庭中的老者需要比年轻人和小孩吃得好,而作为君主则按照制度规定,所享用的美食也要比大臣更加丰富和美味。

二:饮食文化逐渐丰富,逐渐形成合餐

到了唐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可以烹饪的食材和调料也变多了,加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结合,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有限,所以基本上采用合餐制,而这种用餐文化或者习俗也传入了唐朝。但这种合餐制的风俗仅限于普通人家,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或者王公贵族,依然实行分餐制。

到了宋朝,市井文化的发展,彻底带动了合餐制,不同于唐代,宋代都城废除了坊市分割,开封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敞开型的城市,热闹的夜市有时持续通宵。无论贵胄还是平民,都能各得所需。翻开众多中国饮食文化史,往往把两宋300多年看作是形塑中国味道的转折时代:口味形态接近近代饮食面貌,政权南迁带来南北饮食交流融合,民间饮食热情高涨,各大菜系也是在宋代渐渐有了雏形。从分餐到合餐的发展,与人口的生长和生产力的发展脱不开关系,中国人口在宋代大幅度增长,从3000万翻了两番首次破亿。

丰富的菜品,在宋代,粮产量稳定而充足,北方多食麦。南方多食稻,宋代北方小麦生产消费远超小米,以小麦为特征的中国面食体系基本成形,以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为代表的五大品类传承至今。从宋代的食谱史料来看,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法变化多端,仅从菜肴名称观之,就有炸、炒、炙、煮、蒸、烤、煎、煨、熬、烧、焐、焙、撺、拌、泡、涮等二三十种,现代烹饪的不少用语从宋代开始出现。现在中国人烹饪中最常见的炒,其大肆兴盛也始于宋代。

三:一筷一勺见文明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分餐制所表现的尊卑关系越来越淡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至今,形成一种以合餐制为主流、兼容分餐制的包容文化。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于饮食的执念特别深,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种或者多种相对应的美食,比如说,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中国人也喜欢用吃饭来表达感情,好久不见吃个饭,表示感谢吃个饭,逢年过节吃个饭,饮食文化,将人的社会关系和人情礼仪环环相连。,人们已经习惯通过“共食”的仪式加深感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