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要求。然而,部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出现差错时,最后担负责任的往往是所谓工作人员。


(资料图)

今年以来,至少有5家上市公司出现会计差错的情况。此后,公司在披露时,将原因归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或疏忽。也有公司在公告中表示,会计差错是统计有误、误将相关款项列示等原因所致,但还是将责任推给公司的工作人员。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公司在更正会计差错后,又出现了其他奇怪的失误现象。

是工作人员一再犯错,还是有新的工作人员犯错?抑或是工作人员之外的人犯错?

以ST星源为例,公司此前对多家子公司进行了会计差错的更正。公司独立董事认为,这反映出公司及其所属公司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在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最终,ST星源2021年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了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因此被继续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此后,公司又因前期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事项,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上市公司的会计差错认定,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进行鉴定,外界对差错产生的根本原因难以具体知悉。分析人士认为,监管部门有必要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进一步调查,从而维护资本市场秩序。

进一步而言,会计差错是否涉及财务舞弊?要查实该公司决策层是否故意实施相关行为。

以*ST未来为例,公司在编制和配合审计2021年财报过程中,发现前期存在会计差错。独立董事郝军、刘文新认为:“本次会计差错更正,表明公司过去采用了隐瞒真实信息的手段,对此表示遗憾,并保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权利。”

随后,郝军、刘文新以个人原因辞去了*ST未来的独立董事等职务。从履历看,二人均有一定专业背景。比如,郝军此前在万润科技任职副董事长、财务总监、董秘等职务。

值得思考的是,上市公司产生会计差错,将原因归于工作人员失误、公司疏忽等,是否过于敷衍?投资者因不准确的信息披露而产生损失,是否因此无从追责?这些问题需要答案。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