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多维度穿针引线,《大时代》系列报道深入浅出地串联起新时代城市发展脉络。”1月13日,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在《大时代》新书首发仪式上,就主流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发言。


(资料图)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作主旨分享(央广网记者 王进文 摄)

《大时代》系列是由央广网重磅推出的主题报道,以微观叙事展现近十年来中国40座城市发展的宏大篇章,经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结集出版,于1月13日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仪式。

刘灿国表示,让重大主题变得吸引人,需要找它与老百姓的切实联系,因此要用微观视角呈现宏大主题,而《大时代》系列报道正是一个好案例。

“老百姓关心的是田间地头,你作为记者要看得见田间地头。”刘灿国说。

《大时代》以中国城市为观察切入点,关注老百姓的吃穿住行身边事,留下了邻里间、同事间的真实身影。而报道的视角则遍布全国各地,报道主题涉及城市转型、乡村振兴、经济创新、工业制造、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这十年“热词”。同时还彰显了地方特质,以微观视角、多元观察,结合省情市情和城市发展定位,深挖近十年来所报道城市的发展特性、优势特色,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色彩。

刘灿国强调,微观视角有了纵深,让《大时代》系列报道在“看见田间地头”的同时,立足全国视野、宏观视角,以发现的眼光寻找高质量发展实践的宏观命题。这正是《大时代》系列报道的可贵之处,是小细节中的匠心,化“宏观刻板”为“微观趣读”。

刘灿国认为,《大时代》彰显的思想宽度、观察深度、文字温度、反响热度,让人眼前一亮。

在《大时代》系列报道中,还能看到主流央媒的担当和记者的用情。刘灿国提出,他们的采访捕捉到十年的“巨变”与“微变”,在梳理成就的同时,兼具对城市发展脉络的理性分析与思考,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本质,最终以全媒体形式呈现一座座城市的大气象。

刘灿国在会议上还分享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融合创新实现破圈传播。他认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对宏大叙事的主题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的大篇幅文字报道逐渐向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的全媒体形式转变,而全媒体语境下立体化、社交化、移动化的传播方式,更影响着传播思路和采编策略。

以《大时代》系列报道为例,刘灿国指出,《大时代》主创团队力争把“有意义”的报道做得更“有意思”,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配发有视角冲击感、有新闻内涵的图片,凸显“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同时,团队灵活运用新传播形式,以图文、视频、动图、音频、海报、H5、专题等多种融媒体形式呈现报道,让生动文字、光影效果和音频协同为受众喜闻乐见。

在传播上,网、端、微、屏联合发力,第三方平台给力传播,通过多平台、多账号、多手段,《大时代》系列报道在全网形成矩阵传播效应,放大了主流声音。

刘灿国在最后总结道,一家媒体要想抢立潮头,“打有准备的仗,做实报道内容、做新报道形态、做强报道效能,就能以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