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古代为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座军事设施,它耸立于山崖之上,绵延数万公里,由此得名“万里长城”。

不过因为元朝和清朝的建立,让很多人对长城产生了怀疑。

作为一项对抗游牧民族的军事设施,当北方游牧民族跨过长城时,就说明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关资料图)

那么中国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答案是有,而且很大,以至于中华文明能绵延数千年和长城有很大关系。

从中国的地形上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时期中原王朝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北边。

我国的东边是海,在海权时代来临前,基本没有面临军事威胁的可能。南边是一片原始丛林,很难催生出强大的文明。西边是广大的荒漠地带,这里的文明在中国强盛、开通西域时当倒爷,在东西文明交流不畅时会内斗,因此也没啥战斗力。

所以除开内部的动乱,北方的游牧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军事威胁。

只要抵住了这个威胁,在内部稳定的情况下,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可以长盛不衰。

长城的建立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北方的防御力,很多人只看到了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却没看到在宋、明两朝前中期,长城挡住了多少次游牧军队的进攻。

就连游牧在入主中原后,也会为了防御北方的军事威胁修建长城。

像女真人在建立金朝后,便开始修建起了金长城。

后来满清入关,也修建了清长城。

如果长城没用,那作为游牧民族的女真人和满人为何会在入关后也学着农耕民族修长城呢?

此外,长城不单单是一座军事设施,依封建王朝的实力和等级,长城则可以发挥出三个作用。

第一等的王朝是极有进取心的王朝,在这些王朝手里,长城能稳定后方的后勤补给线,以及作为进攻草原的跳板。

像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就是以长城作为倚靠深入漠北。

再比如明朝永乐大帝,他的军队正是靠着长城来保护后勤线,跨越长城远征漠北,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封狼居胥的皇帝。

此外,长城还能用来打经济战。

有了长城就有了关口,内地商队进入北方就需要官方的监督,大大减少了走私。

如果农耕王朝和北方游牧交恶,就能直接掐断内地和游牧的交易,在气候恶劣的年代,这相当于直接捏住了北方游牧的死穴。

第二等的王朝是平庸的王朝,在他们手里长城是用来防守的。

像刘邦到汉武帝刘彻时期的汉朝,正是靠着长城才没有让匈奴大规模南下,保证汉朝正常发展到了“寇可往,吾亦可往”的时代。

第三等的王朝是即将灭亡的王朝,在他们手里长城是用来看的。

像进入末期的明朝,长城上10个塞口9个空,大半守军都是吃空饷的“阴兵”,长城在他们手里的作用被大幅度降低了。

但即使是这样,长城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明朝实际上是亡于内部的。

没有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没有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满人要南下没那么容易,甚至可能一直被堵在山海关外,直到中原诞生出一个新的农耕文明政权。

不过对于长城的作用,西方学者倒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美国著名历史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句话:攻不破中国长城......往往使游牧民族转而西进。接二连三的入侵犹如一连串不断向西的冲击波,最终使游牧民族涌过......多瑙河或莱茵河。

对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东方是一片绝路的大海,北方是一片死地的雪境,要想获取更富饶的土地,只有向南或者是向西。

中国有了长城,抵挡住了游牧民族的军队,游牧民族就会向西进攻,转而去入侵中亚和西亚,最终到达欧洲。

从汉朝时期的匈奴,到明末的蒙古族,这样的故事一直在欧亚大陆上上演。

可见长城绝对是中国封建王朝最有力的军事要塞,不管是哪个王朝,也不管是哪个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都是修长城。

长城无用这一说法主要来源于清末民初时期,当时因为我国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不少人将长城视为了中国国民保守、不思进取的象征。

然而这些人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长城,中华民族可能连保守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以长城为靠背,率军北上封狼居胥。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