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姚涨继位后,后秦的的内部矛盾愈发激化。首先是李润宪酋党容率所部反,湿遣抚军将军姚赞率军讨伐,党容兵败投降,接着是姚宣反。姚宣时镇李闻,未知雍败,于是遣部将姚佛生等来卫长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于是,宣釆纳韦宗之见,率户三万八千,放弃李闰,而南保邢望宣既南移,李闰诸宪马上反叛,姚涨遣绍解决了叛乱,且将姚宣、姚佛生皆杀之。六月,并州蒲县、定阳二城胡数万落叛秦,入于平阳,推举匈奴人曹弘为大单于,这时仇池氏王杨盛趁乱攻后秦祁山,拔之,进逼秦州。姚赞率太守姚秦都、略阳太守王焕以禁兵赴之。
在安定先前投奔勃勃的胡俨等杀了夏镇东将军羊苟儿及鲜卑军士,复以安定降后秦。姚绍又在 马鞍坂击破勃勃,追其至朝那,不及而还,勃勃只得退还杏城。 当夏国频繁进攻后秦时,杨盛遣兄子杨倦入寇后秦长蛇。
姚沒使辅国将军敛曼嵬、前将军姚光儿讨杨倦于陈仓,水陆并进北伐后秦。此时,后秦姚绍、姚恢正要积极讨伐赫连勃勃,夺回安定。因为安定对于后秦来说有非常新的的意义,此地距长安仅四百余里。可见,能否据有安定,直接关乎后秦的存亡,实乃后秦立国之根基。闻晋军攻势猛烈,绍、恢等人忙回长安。假使二寇交侵,无深害也。
如脱不捷,大事去矣。原本赵玄的建议是不错的,但是遭到了姚洸的司马姚禹、主簿阎恢杨虔等人的反对,且姚恢早已与东晋暗通,阎恢、杨虔等人又群起诽读杨玄,盖惑姚洸出战。结果,洸遣杨玄率精兵千余南守柏谷玛,广武将军石无讳东戍巩城,以拒晋军。赵玄知姚洸中计,只好率兵南守。
石无讳至石关奔还,赵玄与毛德祖皆战伤。姚禹逾城奔晋军,檀道济进至洛阳,姚洸惧而投降。阎生至新安,姚益男至湖 城,闻洛阳已陷,遂留屯不进。
就在各地豪酋反叛,夏国、东晋步步逼近的情况下,后秦皇室内部的争斗还在 继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驻守陕津的姚懿受其司马孙畅的煽动,欲袭长安诛姚 绍,废姚税,自立为帝。于是,引兵至陕津,并将国库储粮散赐于河北夷夏,企 图借此来讨好诸戎宪为其效力,以为其夺位之举做好准备。这时姚懿的左常侍张 敞以及侍郎左雅固谏懿曰:“殿下以母弟之亲,居分陕之重,安危休戚,与国共之。
二人的言语激怒了姚懿,一怒之下将二人杀之。姚湿得知 此事,忙召姚绍等人于朝堂讨论应对之策,姚绍认为,姚懿容易受人盛惑,一定是受了孙畅的恐恿,造成此事。如果孙畅奉诏而至的话,绍将遣懿率河东见兵 共同前去迎击晋军。但如果姚戴的逆衅已成,违距诏敕者。那么他们的罪行就会 大白与天下,姚税也可以声鼓以击之。
当姚懿 得知长安发兵来攻,便举兵自立为帝,传檄州郡。宁东将军姚成都反对姚懿,并 将姚懿送给他的佩刀呈给了姚涨。河东之兵没有追随懿者,姚懿深感深担忧。这时,有临晋数千户响应懿, 为姚绍击破之,姚戴震惧。镇人安定郭纯、王奴等率众围懿。姚绍擒懿,将其囚之,诛孙畅等。
恢没有采纳,而是南攻郿城,败镇西将军姚谌,恢军势弥盛,姚绍得到姚恢兵变的消息,亲率轻 骑赶回长安,与姚恢相持于灵台,姚赞闻姚恢逼近,懿始构逆灭亡,接着攘块大哭道:“臣与大将军不灭此贼,终不持面复见陛下!”于是班赐姚赞军士而遣之。姚恢军士见讨伐大军将至,皆有所惧,其将齐黄等皆弃恢而降。姚恢进军从正面逼绍时,姚赞自后袭击,大破姚恢,杀恢及 其三弟,视以王公之礼葬之。
正当后秦大打内战之时,东晋王镇恶巳于这年一月攻至宜阳。毛德祖攻秦弘农太守尹雅于蠡城,同时,对姚绍委以军事大权,进绍太宰、大将军、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改封鲁公,侍中、司隶、宗正、节录并如故,朝中之大政皆与其商议。以姚驴与并州刺史尹昭夹攻道济。如克潼关,绍可不战而服。”道济从之,乃弃蒲 坂,南攻潼关。姚赞率禁兵七千,自渭北而东,进据蒲津。
三月,刘裕使沈田子及傅弘之率众万余人入上洛。时前锋王镇恶、檀道济、沈 林子等已进至潼关。武关这一路仍由沈田子、傅弘之率领,从武关北入,屯据青泥。姚绍方阵而前,以距道济。
姚涨在晋军的础吨紧逼之下,被迫遣使请求于北魏。拓跋嗣遣司徒、南平公拓跋嵩,正直将军、安平公乙旗眷,进据河内,游击将军王洛生屯于河东,为后秦声援。涨以姚裕率步骑八千距晋军,随后涨也亲率军数万来救青泥,企图消灭这支晋军,再集中兵力在撞关与晋军主力决战,可是沈子乘姚秘营阵未稳就迎面进攻,结果秦兵大败,裕遣王镇恶、王敬渡渭水,以逼难军。
秦镇东 将军姚璞及姚和都联合击败骑之等于蒲坂,超石弃其众奔于潼关。而王镇恶则率 晋军水陆兼进,追及姚难。姚涨自灞上还军,次于石桥以援姚难。镇北将军姚彊率郡人数千,
姚赞屯灞东;涨军于逍遥园。而此时胡翼度已经暗通刘裕,故整个部署已全盘泄露。
九月,刘裕杀姚赞等后秦宗室子弟百余人,俘姚视于建康斩之,姚规时年三十,在位二年。后秦自姚丧于公元年,至公元年灭亡于东晋,共历三主,三十三年。其中姚兴在位就有二十二年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与后秦相始终的。
在他执政期间,尤其是前半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很多措施,使后秦成为 十六国后期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当中较为强盛的一国。
后秦灭亡后关中宪族的分布及进一步汉化
宪族姚氏建立的后秦政权仅存三十三年,便很快灭亡了,然而宠族则继续在关中地区活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唐初关中地区还分布有无族聚集的村落。自汉魏以来,已有宪人陆续迁入关中地区,主要集中在冯翊、北地二郡所属诸堡。
后秦灭亡,刘裕与赫连勃勃争夺关中。原属后秦的宪酋、将帅纷纷改投其他政权,最多的是投降了北魏。“司马德文建威将军、 河西太守、冯翔宪酋党道子遣使内属。十二月,“杏城无酋狄温子率三千余家内附”。但在魏 将奚斤占领长安时,当时秦雍二州的氏、宠皆叛北魏。后又加入杏城卢水胡盖吴的反魏运动,遭到北魏压制,关中地区宪族的势力消弱。原为宪人居地的同州、华州成为了北镇军官吏的驻扎之所。
在这种情况下,冯翔郡东部的宪民不得不向西部转移,与原来屯居在冯翊郡西部和北地郡东部的宠民集中起来出现于蒲城、白水、宜君、铜川之间。在今陕西耀县药王山发现的一批北魏至北周的造像。则知在关中渭水以北,宪族多聚族而居, 形成不少“宪村”、“宪邑”。
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汉族分布其间,故当宪族徙入之时,汉宪二族分别居住,形成汉村和宪村的犬牙交错状态。最初有一部分汉人还回避与宪人在一起但时间一久,双方相安无事,汉宪两族逐渐产生同村杂居的现象了。
同时,这些宪村中还保持着同族异姓的内婚制的婚姻形态。尽管如此,由于宪人在前秦和后秦统治时己十分汉化了,在婚姻和其它习俗上与汉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从目前所见的关中碑铭中出现的宪人复姓可以看出,至少在隋唐时这些关中宪民仍很活跃。
隋唐时,宪人上层人物活动跟着隋唐政权的的统一而亦渐扩大,摆脱了从前 其只能以“民望土豪”活动于渭北各地的状态。在唐代的时候,西至安西,北至 雁门,南至广州,无不有其踪迹,成为关中宪族汉化的原因之一。
同时,发展到隋代虽然有些宪民仍人保持着同族相婚之习,但越到后来婚姻的范围越渐扩大, 尤其到了中唐以后,就是避居在渭北各州县的宪民,汉宪通婚已经成屡见不鲜的 风俗了。而且,宪民当中的复姓,也随着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婚 姻相通以及其它共同生活的交往日密,到了唐代逐渐简化为汉式的单姓了。
随后, 宠民在隋、唐二代参加了多次的渭北和部族战争后,或是流亡或是战伤, 使得原来的弟村内的宪民分崩离散,流落各方,后来这些宪村逐渐成为外来汉族农民的新居村落。最终,到唐中叶关中的宪族与汉族融合为一族,彼此间无所区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已经看不到有丝毫笼族的因素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