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上的任何文明相比,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是最为深厚的,且传承至今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政治军事,封建时代的中原王朝几乎都领先于世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皇帝制度。公园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盖五帝”为自己首创了“皇帝”的称谓。从此之后,以皇帝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制度也发生了改变,乃至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变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东周末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衰弱,各诸侯国纷纷强大起来,虽然表面上仍然尊崇周王室,但实际上都是在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诸侯国之间不断的蚕食、瓦解,又不停地有新的诸侯国兴起,这段时期,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末年,周王朝彻底宣告灭亡,中原大地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历史的车轮也就推进到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七国势力在互相牵制下,分别有增有涨,中原大地战乱不断。直到战国末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嬴政阶段性的吞并六国之后,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不仅如此,他加紧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著名的“焚书坑儒”就是他的“杰作”。建立了郡县制,有效地管理了我们的各个地区,还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见,秦始皇的确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帝王。
其实,在我们古代,用“朕”作为自称早就存在了,只不过在秦朝之前,“朕”字的地位和“我”“吾”是一样的,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都可以使用“朕”作为自称。但是为什么秦始皇选择了“朕”字作为自己的专属自称,而没有选择“我”或者“吾”呢?这就要从“朕”这字开始讲起了。
屈原有句“朕皇考曰伯庸”“哀朕时之不当”“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书·尧典》之中亦有句“汝能庸命巽朕位”。《尔雅·释诂》中则说“朕,身也。”东汉文学家蔡邕直言:“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贵贱共之。”意思已经十分明确,“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只是一个尊卑贵贱共用的词语。
那么“朕”又到底有何魅力会让它脱颖而出呢?事实上,“朕”作为第一次人称代词,最早见于甲骨文上的记录,而与“余”、“吾”、“我”相比,它的起源、使用更早;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战国末期时“朕”的使用上也出现了相当大变化,原本在日常的口语之中流行的朕,已经仅见于书面用语之中,反观则是“我”“吾”这些更加具有口语化、更具有流通性、更加贴近群众的用语的盛行。
其实我们搞清楚“朕”的内涵之后,就不难理解秦始皇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字了。在众多古籍中,我们并不难找到古人对这个字的注释,譬如《尔雅·释诂》中有“朕,身也”的说法。东汉蔡邕也曾注释道:“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贵贱共之。”随着近现代的考古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朕”字已经在甲骨文上被找到。正是因为“朕”字的历史久远,所以在战国和秦时,已经几乎不用于口语了,而是以书面用语居多。这就避免了选用“我”这种比较通用的字,给底层百姓带来不便。
我们都知道,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学会了使用火,因此,火一直是权益的象征,而灷字更是代表了火种的意思,其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再看另一半的舟字,在秦朝之前以及秦朝之后的很多朝代,都把经济中心放在北方,因为中华文明是从黄河流域发源的,傍水则要用水,此时船舶变成了人们出行、捕渔的新的工具,有了船舶则能够获得更大的财富,因此,舟就成了财富的象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