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多家单位发出预制菜食品安全倡议,提出餐饮服务经营者可在菜单菜品信息处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不以表演性的行为混淆视听,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食用的是现制现售食品。

作为行业新风口,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对商家而言,标准化生产的菜品不仅口味稳定、加工方便,还能有效降本增效,助力品牌实现连锁扩张。有行业报告显示,如今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颇高,部分餐厅八成以上的菜品都是预制菜。相关产业发展相当迅猛,而消费者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人觉得省时省力、品控有保障,也有人不买账,认为下馆子图的就是现炒现卖的“锅气”,“预制菜失去了灵魂”。而相比于个人喜好,大家一个普遍的质疑点在于,很多餐厅为何不主动标注自己用的是预制菜,而硬要去拗“新鲜出锅”的造型。

预制菜难“预知”,商家语焉不详侵害的是消费公平。法律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大部分人抱着新鲜现炒的期待来堂食,餐厅却拿预制菜蒙混过关,显然是一种货不对板。但也要看到,预制菜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缺乏标准、定义模糊是行业普遍现状,哪些部分统一加工、哪个环节转移至后厨完成才称得上预制菜,如今还没有形成行业共识。比如,一份“加热即食”的卤肉饭浇头当然是预制菜,可采用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冷冻鱼片、并非活鱼现制的酸菜鱼是否也属这一范畴?生产端分类混淆、消费者一知半解,也难怪预制菜自上桌以来就争议不断。而这也提醒我们,为行业做出统一定义和划分,恐怕更为迫切。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196亿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产业发展前景可观,但要想真正“上得了台面”,让消费者买单、餐厅不避讳,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充分利用锁鲜、物流等技术打消消费者对于口味还原、营养流失的顾虑,口味上适应现代人低盐低糖的健康需求;再如,既然预制是餐厅降本增效的必要手段,那么能否将节约下的成本换作消费者看得见的实惠,避免陷入“花人工钱却没用上人工”的诟病。以耐心带动口碑,重视需求、瞄准痛点,做出更多让大家愿意买单的预制菜,这道菜才能“香”得更久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