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在 历史记载中,或是 小说故事里,还是影视作品中,“酒”都时常出现。我们熟知的“李白斗酒诗百篇”,或是“武松三碗不过岗”,还有武侠剧里动不动就“两斤牛肉,十斤好酒”……


(资料图)

但如果,这些名人的酒量拉到现代,可能就从“酒神”变成“酒虫”了?呐诶安捏?一起和好料菌来揭开,美酒那不为人知的过去吧……

01

酒精度数是怎么来的?

想要搞清楚酒量的问题,首先就要搞懂酒精度数是怎么来的。这其实就是酒水中含有酒精的比例。如今的白酒,一般都是四十度以上的高度酒,一斤白酒就能区分酒量的好与差(当然也不准确)。

之所以说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酒与古代的酒,相差甚远。古代没有蒸馏技术,也就是说,那时人们只能使用古法压榨酿造酒,将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使其发酵,到达一定程度后,米饭都成了酒糟,过滤后长时间密封,打开后就是成品酒了!

这种方法酿造出的酒,度数最高不会超过15度,一般度数都在7-8度左右,相比现在动不动40+度的烈酒,古人当然不会喝醉。一直到宋末元初,蒸馏技术才从西方传入中国,这才开始了高度酒的历史。

这种酒就更趋近于现代的烈酒,就是将酒曲发酵酿造后再蒸馏一次,以此获得度数更高的酒。由于当时人民并不习惯喝烈酒,这种做法到明代基本就销声匿迹了。到了清朝时,蒸馏酒才渐渐成为许多人喝酒的主流饮品。

2003年西安发现的一座汉墓中,专家们发现了一坛约52斤且密封性良好的美酒,分析后专家们发现,其中的酒精含量仅有0.1%,不排除时间过长导致酒精挥发,但也充分印证了当时的酿酒技术确实酿造不出高度酒。

总的来说就是,古代多数酒类都是发酵后直接取得原酒,酒精含量较低,一般都在1-20度之间。但原料经过发酵后,再使用蒸馏法酿制,酒精含量就较高了,一般都在40度之上,最高的生命之水甚至高达95度!

02

度量衡的时代差异

不可否认,现在确实有人能一次干三斤白酒,但数量还是少之又少,能炫上一斤的人,已经能称为高手啦!再看唐宋时期,嗜酒如命的人数不胜数,从李白到杜甫,从男诗人孟浩然到女词人李清照,各个都是“酒国英雄”。更别说梁山好汉们了……

虽然古时的酒度数低,但如果量大也是会醉的,古人们真的一顿就能喝个几升几斗吗?其实,我们常说的斗,是粮食的称量单位,今天的一斗大约是16斤重。而酒的密度0.8g/c㎡,约莫就是10升左右。所以,可以看出,古代的斗与我们今天说的斗,并不是一个概念!

根据专家的推算,东汉时的1升大概是今天的200毫升左右,两晋时期,约合253毫升南北朝时期度量衡较乱,约合今天的300-600毫升唐代则更大,约莫现在的600毫升。

如此测算,李白饮1斗酒,相当于今天的6000毫升左右,以今天的大瓶啤酒来算,大概也就是10瓶左右,又是度数较低的酒,由此可见,好料菌要喝垮一位“诗仙”,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

03

喝酒方式大不同

古人的娱乐方式较少,呼朋唤友围坐喝酒聊天,再正常不过。并且还有煮酒的习惯,本身度数就不高,煮后酒精蒸发掉,度数更低了,兴致高的时候,喝上一整夜也是正常的事。

好比武松喝了18碗酒,其实酒精度就和今天的啤酒无异,18碗最多也就是10瓶啤酒,今天10瓶啤酒喝完不醉的人不再少数,无非就是“放水”次数多了。且古代的劝酒也不像今天发展得如此病态,所以换成你,也能喝挂武松呢!

///

虽然酒精确实对身体有伤害,但成年人嘛!有时总需要一点点“麻醉”,但谨记小酌怡情,酗酒伤身,以及酒后不开车!

编辑:斋啡

来源:一锦坊酒、金信云族谱

一口飚汁,被安利N次的“巨无霸”鸡蛋汉堡,老板竟敢说自己是厦门首家?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