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田水库真美!这么清澈的湖水实在是让人陶醉。”近日,由海南省治水办主办的2023年海南“六水共治”媒体行活动来到三亚市海棠区赤田水库,望着眼前的青山绿水和水库的良好水质,参加活动的媒体记者纷纷发出由衷的赞叹。

图为三亚市赤田水库景色 潘世鹏 摄


(资料图)

事实上,三亚市赤田水库水环境治理,仅是海南省开展“六水共治”行动的冰山一角。2022年1月,海南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系统推进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等6项工作,开展全域综合治水。截至2022年底,海南全省193个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4.9%,同比上升2.7%,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海口市江东新区,国内首个下沉式自来水厂——海口市江东新区高品质饮用水水厂项目建设工地,塔吊忙碌,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中。

海口市江东新区高品质饮用水水厂项目建设现场 潘世鹏 摄

“我市积极谋划,突破性地将政府注资作为资本金,撬动社会资本发放银行贷款,采用‘地下式水厂+地面商业开发’的模式,投资兴建亚洲第一个全地埋式高品质饮用水厂,以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高度、利用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和地块的区位优势,释放土地价值,打造土地集约利用的典范,贡献了‘海南模式、海南智慧’。”海口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浩介绍说,江东高品质饮用水厂建成后,将保障海口市近期40万人、远期100万人口的高品质饮用水。水厂地面商业用地规模153亩,商业开发总价值约28亿元。

据了解,江东高品质水厂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日提供双超滤膜处理的高品质饮用水10万立方米,将有效解决海口江东新区供水问题,大大提升海口江东新区饮用水品质。同时,项目还将建设管网总长度约82.8公里,建成后将与海口江东新区在建主干路网配套给水管网连通,构建完整的高品质饮用水供水系统。

“六水共治”,治污先行。城乡污水治理,直接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品质。

近年来,海南明确提出以提升水质为核心,狠抓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扩容提效、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开展全域综合治水。

珠溪河是文昌市第二大河流,落差低、水流缓,珠溪河两岸田地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养鱼和养牛,养殖过程中的粪便排放等,给河流造成了严重污染,河流生态一度极其恶劣。

“经过可行性调研,去年起我们从加强源头管控、中段水源补充、末端生态修复三方面入手开展珠溪河流域整治,到了下半年,各项指标有了提升。”文昌市水务局局长、市治水办常务副主任吴志贤介绍,经过一年的科学治理,文昌市水质优良率提升12.5%。

针对珠溪河消劣问题,文昌市紧盯“支流达标率、生猪养殖场沼液抽运率、散养牛粪收集率、淡水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率”等四个关键指标,实施四个专项治理提升月专项行动,重点解决岸上污染源问题,抓住契机推动资源消耗式粗放发展式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和农业发展上转型升级。全面完成流域内3800亩禁养区、非法养殖图斑的清理工作,对流域内2705亩鱼塘实施退塘还田。加大生猪沼液抽运和合理消纳工作力度,确保畜禽粪污尤其是生猪沼液不外溢污染环境。流域内5个建制镇100%完成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行,122个自然村全部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强了运行维护。

作为三亚的“母亲河”,三亚河贯穿整个城市,成为三亚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三亚市委、市政府将治水攻坚作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重中之重,精准谋划部署实施治水工作。自开展“六水共治”攻坚战以来,三亚在省内首推污水厂“投建管养”特许经营模式,将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设施划转给市属企业(三亚环投集团)统一管理,实现了“厂网”“投建管养”一体化运维、“厂网河湖库海”“供排净治”一体化综合治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在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委会上塘村农村生活污水示范点,地面是水泥硬化和栽种的绿植,地下是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经过处理的污水通过管道流进田地,汩汩清水缓缓流入田间,可供庄稼种植使用,实现了污水处理再利用。

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委会上塘村农村生活污水示范点 潘世鹏 摄

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海南的绿水青山。在“六水共治”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持续推进下,海南省水资源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彰显,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推进,河湖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也实现长效化、法治化,河湖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在海南实现。(潘世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