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将于5月9日在杭州开幕。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展示歌剧艺术创作的新成果 新气象
【资料图】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表示,文化和旅游部从2017年起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7年来组织创作、推出了一批题材丰富、艺术风格鲜明的歌剧作品,获得了包括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一系列荣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本届歌剧节参演剧目中,新创剧目共有19部,其中7部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分别是《红船》《侨批》《唱响南泥湾》《一江清水向东流》《先行者》《康定情歌》和《三把锁》。
据介绍,本届中国歌剧节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传播理念,联合多家网络平台形成媒体矩阵,全程同步线上直播歌剧节参演剧目,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盛会。剧场演出坚持惠民原则。组委会还将组织参演院团和艺术家,以小分队形式深入基层,通过歌剧选段音乐会、歌剧艺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与观众互动交流,普及歌剧知识,提升欣赏水平。
共享歌剧艺术发展成果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泉介绍,歌剧展演期间,为每部参演剧目组织一次专家研讨会,引导创作方向,提升剧目质量。制定完善了专家评审组的组织保障、接待筹备等各项工作方案,做好了“一剧一评”的各项准备工作。此外还将在推动艺术交流、办好艺术盛会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文化惠民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秀文化发展的成果。将联动开展公益服务、“文艺赋美”工程等系列活动。组织参演院团、艺术家进行文艺下基层,举办歌剧艺术公益演出与讲座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大歌剧艺术普及推广力度,打造随处可见、全民参与、共享盛会的艺术嘉年华,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歌剧艺术发展成果。
本届中国歌剧节和以往四届歌剧节相比,有哪些特色?刁玉泉表示,在充分考虑演出效果、容纳能力、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基础上,最终确定了10个剧场。这些剧场作为城市文化地标,既有历史悠久的老剧场、也有新兴网红打卡点,有力地展现了浙江文旅的窗口形象。此外,本届歌剧节,对剧场设施、演出服务、宣传报道、安保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做好了保障和应急预案,确保高标准、高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培养一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提到,歌剧事业特别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首先就得有一批爱歌剧、懂歌剧、会创作的艺术人才。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是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这个班从2018年开始办,至今已经举办三期,培养90余名学员。通过这些课程,学员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厘清民族歌剧的特点和定位,明确民族歌剧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从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开始,我们把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放在歌剧节期间举办,目的让学员集中观摩更多中外优秀剧目,同时参加与主创人员的研讨交流,让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掌握歌剧艺术发展动态,明晰创作理念,增强创作本领。”黄小驹说。
嘉兴市委常委、副市长齐力表示,为了让越来越多观众能够听懂、能够理解、能够喜爱歌剧,嘉兴作为承办城市之一,会结合此次歌剧节,开展“遇见歌剧”活动,推动歌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电台、进频道、进网络,利用各种文化空间和传播的媒介开展小型展演,以经典唱段、经典曲目为重点,让歌剧艺术的种子广为播撒。其次,将以盐官音乐小镇、濮院时尚小镇、乌镇戏剧小镇、嘉兴文化艺术中心、秀湖音乐厅等为载体空间,持续有序地开展歌剧等高雅艺术演出,引入更多的优秀剧团,组织更多的优秀剧目来到嘉兴,让人们走进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