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杨坚,北周灭亡,隋朝建立,杨坚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节俭皇帝,或许是为了杨家江山持久稳固,让后代皇帝遭遇困境时有粮有钱,他一生都在积攒财富,积攒粮食。

特别是粮食,是关乎到天下安危的重中之重,隋文帝杨坚和继承人隋炀帝杨广都特别重视,父子两代都到处大修粮仓,除在全国各地州府均修义仓外,还专门修建了能储存亿万斤粮食的大粮仓六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隋书·食货志》中的记载,隋朝开皇三年,杨坚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在隋朝“府库盈溢”的情况下,又“新置兴洛及回洛仓。”

这种专门修建的粮仓中有多少粮食?史书中没有具体数据,但可供参考的记载还是有的,如《隋书·食货志》中记载,开皇五年时,因关中连年大旱,杨坚下令赈灾,“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

一个广通仓就能拿出三百余万石粮食,六大粮仓加上遍布全国各州郡的义仓加起来会有多少粮食?隋朝是真富有。

也难怪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能到处大兴土木、水利工程,还能多次召集数十万乃至百万大军远征高句丽,这些粮食就是他的底气。

据说,杨坚和杨广父子两代积攒下来的粮食能供应当时全天下人吃50年。

可充沛的物资积蓄并没有保住隋朝江山万年,隋朝仅存在了不到40年就灭亡了。

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这些积攒的粮食也是促成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隋朝积攒下来的粮食后来都变成了反隋集团们用以招兵买马的军需。

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天灾,而是因为人祸,隋炀帝杨广的一些举措激怒了天下百姓以及权贵,所以当天下遍布反隋义军时,他们是不怎么愁粮食的,朝廷积攒的粮食都在粮仓里存着,去抢就行。

如李密投奔瓦岗寨后,觉得翟让不应该小打小闹,要搞点大事出来,就建议翟让去抢洛阳附近的兴洛仓,然后可聚集百万之众,《旧唐书·李密传》中记载:

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

隋朝大业十三年,翟让听从李密建议,成功袭取兴洛仓,然后“开仓恣民所取”,其时“老弱负繦,道路不绝”,周围百姓都赶来取粮并参加起义队伍,瓦岗寨一下召集数十万军队,声势大振。

瓦岗寨集团在隋末时一度成为天下第一军事集团,就是因为这些粮仓,鼎盛时期,瓦岗寨占据了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三大粮仓,完全是依靠隋朝修建的粮仓聚兵反隋朝。

再如位居太原的李渊起兵反隋后,兵进关中时,也是先占据位于潼关附近的永丰仓(即广通仓),有了让自己后顾无忧的粮食后,才大胆的杀进关中。

后来,李渊也是借助位于关中的前隋朝修建的粮仓中的粮食和天下群雄争霸。

从李密和李渊的例子,就能看出隋末反隋队伍在粮食上面的坦然,基本都不缺少粮食来源,这也是隋末反隋起义的独有特征。

中国古代的王朝末期,各种起义是常事,但很多起义在起义过程中是非常头疼粮食的。

唐末的黄巢起义因军粮不足,还有过吃人的现象。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是到处抢大户的粮,抢一路吃一路。

只有隋末的起义军们,根本就不头疼粮食,随便抢一个隋朝建立的粮仓,数十万军队的军需就到手了,以隋朝之粮造隋朝之反。

所以才说,隋朝积攒的粮食也是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有粮就有兵,隋朝积攒的粮食又多,落到反隋势力手中,全成了壮大他们的底气。

隋文帝杨坚积攒粮食时,是为了大隋江山万万年,他大概想不到这些粮食会成为灭亡隋朝的帮凶之一。

而隋炀帝杨广在隋朝即将灭亡时,是眼睁睁看着起义军们夺粮聚兵,不知道他当时会怎么想?

参考文献:《隋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