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水先生”东渡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3-02-28 19:31:29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道:“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那么,朱舜水是何许人也?“明的遗民”又所谓何事?

一介书生投笔从戎

朱舜水(1600—1682年),名之瑜,字楚屿,号舜水,以号行于世,浙江余姚县人,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师。

朱舜水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但8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衰,陷入困顿。少小历经坎坷,为了谋生,他掌握了很多实用技能。后来随大哥朱启明到松江府,拜儒学大师朱永佑、张肯堂为师。在松江,他发奋读书,加上悟性极高,很快学有所成,以“文武全才第一名”被苏松学政亓炜推荐,但他没有应征。

朱舜水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灾患不断,社会逐步陷入混乱之中。明与后金长期作战,致使国库空虚,随后不断加征辽饷补充军费,农民负担与日俱增。天启年间,陕西全境灾荒不断,发生严重干旱虫灾,饿殍遍野。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兵。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败走,顺治帝迁都北京,清军向华北华南进军,攻打农民军和明朝余部。

朱舜水遂决定投笔从戎。1645年,朱舜水放弃独善其身的生活,但也没有接受南明政权授予的官位,而是以一个平民百姓身份加入反清队伍。

当时,清军攻陷南京,南明弘光帝败走,随后被俘遇害。鲁王朱以海号称监国,控制浙东绍兴、宁波、舟山群岛等地,而朱舜水的主要工作,就是为鲁王筹集军饷和争取外援。

此时的中国,大部分国土已经被清军占领,朱舜水遂将争取援助的目光投向了邻国。为此,15年之间,他先后七渡日本,六至安南、二至暹罗。当时,从浙江坐船到日本,要在海上漂泊数十天,到东南亚的安南、暹罗则要漂泊更久。在船上,面对狂风巨浪,经常面对着生死考验,但朱舜水义无反顾,甘愿历经艰难。

在海外十几年,朱舜水为明军筹集了众多军饷,但此时国内形势,却一天天向对明军不利的方向发展。先是舟山群岛失守,朱舜水的师友朱永佑、吴钟峦等人殉难。朱舜水看到清政权日趋坚固,遂打算流亡日本。

1659年冬,朱舜水乘船来到日本长崎,当时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不允许外国人长期居住。日本学者安东守约久闻朱舜水大名,递门帖拜他为师,并为之上下奔走,最后得到日本政府特准,朱舜水遂于1660年在长崎定居下来。

漂洋过海传学日本

结束十几年的奔波生活,朱舜水已是60岁的老人。他定居长崎时曾反复强调自己并非想倡明儒学于异域,仅是为了保全名节。但由于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很快声名鹊起。

1665年,日本水户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国派使臣小宅生顺到长崎拜访,邀请朱舜水到首都江户(今东京)讲学。光国是德川幕府建立者德川家康的孙子,封藩在水户,但由于其与幕府将军的关系亲近,常驻江户。

朱舜水再三推让,但抵不过德川光国的再三邀请,终于应允。1660年夏,朱舜水从长崎来到江户,自此,朱舜水定居江户,偶尔去水户。在17年之间,朱舜水主要的生活就是讲学,一直持续到他离世。

江户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朱舜水在此期间,日本学者纷纷求教,或听其讲学,或书信切磋,还有不少人拜他为师。朱舜水对学生和前来求教的人,始终热心指导,有问必答。至今在日本德川博物馆,仍然保存着朱舜水与日本学者的大量问答书信,内容涵盖礼乐文化、典章制度、修身处世、山川风物、农田播种等,可谓包罗万象。

朱舜水博古通今、诲人不倦,他教育培养的学生英才辈出,很多都成为江户时代的著名学者,如安东守约、安积觉、今井弘济、下川三省等。日本学者尊称他为“朱夫子”或“舜水先生”。

朱舜水的人品学识影响了一代日本学术学风。当时,日本学术主流崇尚佛学和理学,热衷于究心谈性、探究佛理。朱舜水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士大夫空谈虚论的学风所导致。因此,他提倡实学,主张“知行合一”,认为“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强调知识应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求得。他影响下的日本水户学派,注重经世致用,在日本思想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舜水非常重视史学,主张积极总结历史上发生的经验教训。德川光国组织学者编撰《大日本史》,聘请朱舜水指导。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中心思想强调忠君爱国,对后世日本历史发展影响很大。

朱舜水既是博学多闻、知识渊博的学者,也是擅长工艺、精通技术的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建筑园艺、医学种痘等多项知识技能都由他介绍到日本。

朱舜水主张国家间平等相处,亲如一家,他热爱中国,也说自己视日本“同为一体,未尝有少异于中国也”。在给学生安东守约的信中,他希望日本“与中国世世通好,若汉赵之交”。

誉满扶桑 泽被后世

1682年,朱舜水病逝于日本江户的住所,享年82岁,随后安葬在德川家族墓地,依明式选址成坟。墓地位于今常陆太田市近郊瑞龙山。整个墓地内,只有朱舜水是外族人,体现了德川光国对恩师的无比尊崇。墓碑正面刻着德川光国亲题隶书“明征君子朱子墓”,碑侧和碑阴镌刻着弟子安积觉撰写的碑文。

朱舜水离世后,每逢忌辰,德川光国每年都要亲祭或派人祭拜,并组织人整理编撰《朱舜水文集》。光国以后历任藩主,都对朱舜水墓小心维护,经常派人祭扫。至今虽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侵袭,无论墓碑还是墓基,依然完好。

在朱舜水去世的100多年后,他的思想对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产生重大影响。朱舜水指导编撰的《大日本史》,在其去世后,史馆仍不停地续写,其中体现的尊王一统思想,逐步成为日本上层人士的共识。明治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都是尊王论的信奉者。梁启超因此评价说:“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致强最有力的导师。”

进入20世纪,日本对朱舜水的热度依然不减。1912年,日本朱舜水纪念会举行了“朱舜水先生永住日本250年纪念大会”,并在他东京原住地立了一块“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的纪念碑,该碑现存放在东京大学农学部的校门旁。

文章来源:中新网

推荐内容